经典变成裹脚布,《乡村爱情》江郎才尽,三角恋演变成为四角恋
提起《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长寿剧这个名字毋庸置疑,截止到目前陪伴观众整整15个年头,从第一部开始播放,到第十二部大结局前篇,共计拍摄598集。

伴随越来越形同类似的鲜明题材,作品后续质量上出现吐槽点,有观众认为“一部比一部”差劲,成为赵本山长寿剧最大的争议话题。
这种问题不仅出现在本山制作团队上,其实在很多作品中都曾出现过,如同第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在出现第二部时便会口碑崩盘,认为并未像第一部一样精彩,这种诟病乡村爱情同样未能摆脱。

占据最大的原因莫过于作品缺乏新颖,没能创造更好的桥段与主题,生搬硬套围绕最早起的方式去接连拍摄,好似《乡村爱情》只记得延续剧情,却忘记整体质量,硬生生“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任何一点细微的剧情发展线,都能为拖延剧情做出诠释
相信看过《乡村爱情》的观众会发现一点,从最早期家长里短“F4”组合相互好勇斗狠,令人啼笑皆非的画面中,硬生生将乡村题材电视剧推向榜首,成为最翘首以盼的作品。

慢节奏、够使人身心愉悦,在忙碌的工作中寻找一丝惬意,没有快节奏的生活,没有生活压力,更像是身处田园乡村,怀念儿时的过往,忘记城市的嘈杂,享受片刻宁静自然。
再好的题材,在新颖的主题,经历漫过长岁月沉淀同样会显得不那么新颖,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很好“大鱼大肉吃惯了,小鱼小虾也是美味”道理大概是如此,15年的一成不变,确实耐人寻味。

剧情拖延体现在方方面面,从一段感情开始,相识、相知、相恋需要经过几部作品的沉淀才能完成,结婚更是如此,一场婚礼的筹备,是数十集,乃至几十集都未能看到结尾。
慢可以慢得有深度,却不能慢得毫无道理,就像谢广坤与赵四的家长里短,那些恩怨从第一部发找到第十部,仍在心中留下芥蒂,难以化干戈为玉帛。刘能三人的戏份逐步减少,毫无看点。

剧情拖延,谢广坤“作妖”大师,仍在缓慢推进,慢条斯理
赵四、王老七、谢广坤、王老七“象牙山F4”完美组合,他们是《乡村爱情》中灵魂人物,陪伴观众带来欢声笑语让人记忆犹新,放在任何一个地方,四个人都是独当一面的特殊角色。

其中三人暂且不提,唯独谢广坤需要着重讲解,身为象牙山首富担当,他的性格既强势又爱显摆,不过这个人物在显摆问题上,剧情确实给予他足够的身份,同时能力不俗。
儿媳妇王小蒙经营豆腐厂生意红火,步入中年还未真真老去时,谢广坤可以说是典型的人生赢家,家中媳妇听话,膝下儿孙满堂。这样一位人物,本应该通情达理,表现出上位者风范。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反而是将“作妖”能力发挥到极致,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层出不穷,一生气就是不吃饭,借用条条框框的大道理,认为谁都应该听自己的,不应该出口反驳。
第十二部中,很鲜明的是王小蒙与谢广坤争夺子女教育,谢腾飞作为领养的孩子,遭遇到不公平待遇,王小明出国进修学习,接触到西方文化的教育理念,首次据理力争回怼公公谢广坤。

当所有人都站在王小蒙角度考虑问题时,谢广坤无可奈何,只能寻找村东头的“歪脖子树”上吊以死相逼,认为自己毫无过错,是儿媳妇王小蒙胡搅蛮缠,简直是“作天作地”让人牙根痒痒。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作为接连十二部的灵魂人物,作妖能力早已根深蒂固无法更改,相信在《乡村爱情13》中,谢广坤仍会上演“作妖”能力,从另一个方面争夺子女教育大权。

剧情范展现拖延,人物“作妖”拖延,感情戏同样拖延
乡村爱情题材作品,如今真的去细细品味,早已更改味道,改变了初衷,早前每一部主题很鲜明,《乡村爱情11》与《乡村爱情12》前后表达城市文明建设与土地流转的国家政策。

但在剧情中慢慢发生变质,开始倾向于“相爱”“乡爱”来做出诠释,将原本错综复杂的感情再次升华,好像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才能抓住观众眼球,直戳观众内心痛点。
首先是 香秀、马忠、李大国三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完全可以用“三角恋”阐述说明,让人有一种故意拖慢感情线的嫌疑,将一部经典IP大作,拍摄成为“裹脚布”不再讨喜。

或许是“三角恋”的出现,确实为作品收视率贡献出力量,随后张中维,小书记、大学生董洋、山庄服务员四人你喜欢我,我喜欢你的感情出现,接替香秀成为“四角恋”突出重围。
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相信《乡村爱情13》《乡村爱情14》仍旧会围绕“感情”进行渲染,从而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拖延剧情。

好的作品,不应该是这样缓慢地消耗观众,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做出改良,增加吸引观众的戏份,这样既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作品,又能持续输出宣传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