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唯明明没错,凭什么道歉?性感原罪论下,禁锢之风何时止?

汤唯作为公众人物,她的每一次公开表态和行为都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汤唯道歉的问题,需要从几个角度来考虑:
1. "个人责任":在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如果汤唯的某些言论或行为被认定为不当,她选择道歉可能是出于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对公众情绪的尊重。
2. "社会责任":作为公众人物,汤唯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影响公众情绪和社会风气。如果她的某些行为或言论被认为可能对公众产生不良影响,她选择道歉可能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良好风气。
3. "媒体和公众舆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和公众舆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巨大。汤唯的道歉可能是为了回应媒体和公众的关切,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至于“性感成为原罪”的说法,这涉及到社会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问题。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对于性感的定义和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我们应该尊重多元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平和性别平等。
总之,汤唯是否道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在尊重个人权利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责任和公众利益。

相关内容:

张继科事件还在发酵。


Sir看到今天有乒协人士证实张继科已退役,还有不少专业人士科普相关的法律知识。


不断有媒体和个人参与到公共话题中,是值得欣慰的,而这些信息也能帮助大众拼凑事件全貌。


但风暴中心仍飘荡着乌云。


比如Sir昨天谈到了事件中张继科的三次“隐身”,可能因为篇幅比较短,从留言看还有不少读者没有完全理解核心观点(也可能是不想理解)。


不否认,事件目前仍有模糊的地方,像是记者爆料的真实性,爆料之外的细枝末节,以及张继科本人的态度,都有待调查、回应。


然而。


其中也有许多清晰的,不容置疑的界线,等待更多人看见。


这不是男运动员与女明星之间隐秘的八卦。


它事关我们每个人。




01

公与私


昨天留言里,许多读者将原罪归于那段“视频”。


为什么要拍?


为什么要同意这个渣男拍?


或者。


拍这个的,能是正经人吗?


正经人拍这个干吗?



这是许多人面对事件的第一反应——“隐私”


隐私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拍不拍视频,怎么拍,和谁拍,在不影响他人情况下都是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而任何人未经本人允许公开、传播这些信息,都可能构成犯罪。


最重要是。


隐私权属于“人格权”的一部分。


即,它是每个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不因性别、身份、地位而有所区别。


女性的隐私部位是隐私,男性的隐私部位也是隐私。


因此,它保障的是我们最基础的平等。


但许多与隐私权相关的公共事件,受害人往往承担着某种更大的不平等。


正在热映的电影《不止不休》里,就描述过调查记者为“一亿乙肝患者”发声的真实事件。


最终通过国家立法,乙肝患者也享有了隐私权的保护。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


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乙肝病人仍然很难跨过那道名为“歧视”的高墙。



张继科事件同样。


假设爆料属实,事情确实始于一段“视频”。


但,受害人受到侵害的起点,不是他俩谈恋爱了,他俩拍视频了,更不是他俩的视频被发给别人了。


而是:


发视频的人,收视频的人,甚至受害者本人。


同时默认这条私密视频有可能成为毁掉一个人的筹码的那一刻。


这不再是单纯的隐私问题。


因为此刻。


小部分人的恶意与恐惧,便已经跨过私人领域,与一场更盛大,更长久的共谋完成会和。



02

羞与耻


可能有人会问,人都羞于暴露自己的私生活,拿钱买回来不是很正常?


这也是Sir希望厘清的两个概念:


害羞与羞耻。


害羞,是一种人类正常的情绪,中性的反应,当中包含着对某种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忐忑,比如性。


羞耻呢?

心理学上,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和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百度百科


一个是个体的,一个是个体与集体交错后产生的。


女性从害羞到羞耻的滑坡,才是筹码不断加重的过程。


比如一个私密视频是在什么时候,可以价值500万、2200万、再到还价后的1700万的?


人类天然有窥视欲,越隐秘,越刺激;越有噱头,价值越高。


但这只是“筹码”的一半。


另一半,是对于女性在“性”上的社会道德与约束。


昨天Sir在文章中提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便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驯化,浓缩在了一双脚。


女学生嫁进老爷家,便觉得这是耻辱。


直到她接触到一个新奇的仪式:捶脚。


开始,巩俐的表情是拘谨的,捶脚让她舒服,她却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当她知道捶脚意味着被宠幸,便觉得脚“痒”。


再后来,捶脚变成一种炫耀和示威。


性的耻感看似“消失”了。


性被压缩成一件依附权力的工具。



社会在进步,电影里的社会离我们远去。


但东亚文化中,长久对女性规训仍未完全熄灭。


银幕上的女演员常是受害者。


汤唯在《色·戒》之后,谈论最多的,是否“假戏真做”,以及随之而来的“封杀”令。



汤唯,得为自己公然“放荡”,付出代价。


也是在这一年,艳照门爆出,钟欣潼备受牵连,在记者招待会上,她又一次因为自己的照片,而道歉“好傻好天真。”


之后复出在《梅兰芳》里扮演梅兰芳夫人福芝芳一角,遭到梅家后人反对,戏份就此全部被删。


她又错在哪里呢?



一次采访中,有人问柳岩,你为何不成为那种很婊的人,将自己的性感就如此坦荡地流露出来?


现在看似乎一个很“正常”的问题。


可柳岩的表态,依然透露出不得已的谨慎:


物化女性 男权社会

我们现在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我们允许女性 女女艺人做到什么样的程度

我们允许大家可以婊吗

尤其是艺人

特别是女艺人



允许女艺人婊吗?


转眼看看,这满是“少女感”,寥寥无几“性感”的娱乐圈,已然明确地了这个问题。


当然,这种耻感并不只投射在艺人身上。


现实里,以“性”出发的羞耻,还会不断蔓延:


身材羞耻;


生育羞耻;


月经羞耻……


《黑暗荣耀》,借全在俊之手视奸文东恩。


此时他的眼神宛如一把剑,刺穿了东恩。


这种下流的凝视,在女孩子青春期,以致于成年后,都是被迫承担的羞耻感。



《82年生的金智英》,母亲带娃来到咖啡店。


不小心撒了咖啡,影响后面的人够买咖啡。


一群人便脱口而出:


“妈虫”。



还有前不久。


网络上吵开了“高铁能不能卖卫生巾”的事。


因为它用在私密部位,有人会认为这是肮脏的,不可公开出现在大众目光之内的,并且,还有人认为,经期的不稳定就是与私生活混乱有关……



这种羞耻感可怕的地方,并不因为它关于“性”。


而在于以“性”为名的控制。



03

菊与刀


并不是所有私密视频都会成为“凶器”。


许多人提到了,好莱坞也发生过一次“艳照门”。


2014年9月,黑客疑似利用苹果iCloud云端系统的漏洞,盗取了众多当红女星的裸照。受害者涉及上百位女星,从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到童星、歌手、模特、运动员等等,扫射大半个好莱坞。



直到2017年,三个黑客才相继落网。


当时好莱坞女明星们什么反应?


比如当年仅24岁,被暴露上百张裸照的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


她率先承认照片属实,随后发言人表明立场:“这是对隐私权的侵犯,会调查核实后,进行起诉。”


詹妮弗·劳伦斯的前男友尼古拉斯·霍尔特也站出来表态,认为发生这种事件“令人震惊”,并批评“这很无耻”。


与被舆论裹挟着道歉的东亚明星不同的是,詹妮弗·劳伦斯被问到是否会写道歉信时,她坦言:“每当我要开始写时,我都会觉得愤怒,即使我真的写了,我也不知道我要为什么而道歉。”


△ 詹妮弗·劳伦斯


而且,她的生活和星途也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事件后詹妮弗·劳伦斯还得到了新男友酷玩主唱克里斯·马丁的支持。


她们面对私密照片的态度是:这是我的隐私,侵犯隐私的人在犯罪,我没有做错什么,我也不为此感到羞耻。


而事实上,照片也并未毁掉这些明星的事业。


因为大家都默认:


受害者就是受害者。


与“性”无关。


这种道德共识上的差异,《菊与刀》的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曾提出过两种感念:


罪感文化&耻感文化。


罪感文化是“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 ,并且依靠其发展人的良心的社会”。


特征是,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比较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他们关注的是人能不能对自己的良心交代,所以罪感文化是对内的


耻感文化则是“公认的道德标准借助于外部强制力来发展人的良心的社会”。


特征是,这种文化中的人非常在意外界的评价,行为受外在的社会标准所规范和制约。他们关注的是我的所作所为符不符合社会标准,所以耻感文化是对外的。



因此,当私密照片和视频被泄露,这种受害者没做错,却要承受外界打量、非议的眼光的事件发生时,东西方呈现的态度便出现了区别。


西方女性受害者更多的是直面问题,寻求法律帮助,无论社会还是自己,都不会给受害者所遭受的伤害再套上羞耻的外衣。


东方女性受害者则除了要面对罪犯的伤害,还要应对外界对她所谓“贞洁”的评判,以及她自我的审视和批判。


层层目光的凝视下,对性的羞耻感便成为了一个牢牢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锁。


你有没有想过

以后她怎么做人



当然,要厘清的是,这只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区别。


在全世界范围内,在两性问题上,女性都处于弱势地位。


那么,回到正题,女性,尤其是东方女性,该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呢?


影视剧中曾有很好的示范。


《俗女养成记》,陈嘉玲月经初潮,在那个充满“月经羞耻”的文化氛围中,她的家人成功让她摆脱了耻感。


无论是阿嫲还是父母,他们从未向陈嘉玲灌输过月经是“不好”的观念,反而是教她如何积极应对。


大环境难以改变,但自己要保持清楚的认知,从善待身边的人做起。



再回到现实。


如今沸沸扬扬的讨论里,有一个声音认为“曝光这件事,对女方不好”。


作为一个纯粹的受害人,被无端曝光自己不想公之于众的隐私,当然是不好的事。


但除此不好之外,还有一个声音认为,这样的事被大众知道了,“女方完了,女方毁了”。


包括无下限的求资源,以及对女方恶意的猜测,都是笼罩在这个社会上的性耻感在作祟。


万幸。


三年前被勒索时,她没有选择息事宁人,而是选择面对,报警维护自己的权益。


她是勇敢的。


但,能保证所有人都能勇敢吗?


如果视频不是三段,而是三十段。


如果事情不是发生在一个具有完整公关团队、法律团队,以及经济资源的“明星”身上。


而是一个普通的,年轻的女生身上。


她勇敢的底气在哪里?


说到底。


摆正“羞耻”,不仅仅是在保护女性,也是在保护每个有可能在舆论场上成为弱者的“我们”。


当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成为一个个体的缺陷,并滑向筹码和工具时。


这一次是性。


下一次,可能是长相,是身材,是疾病……


刀,早已悬在你我的头上。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田不让切、哆啦K梦

发布于 2025-05-08 00:23
收藏
1
上一篇:播客002揭秘,晚婚不婚的深层原因——爱意未减,勇气何在? 下一篇:清平乐播出过半遭遇“评价跳水”,大剧原罪引热议,剧情走向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