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经典之作过把瘾横扫荧屏,看完它,中国爱情剧再无佳作可言!

《过把瘾》是1994年上映的一部中国爱情电视剧,由刘蓓和姜武主演,讲述了一段充满激情和坎坷的爱情故事。该剧在当时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中国爱情电视剧的经典之作。
您的话表达了对《过把瘾》的高度评价,认为它达到了一个难以超越的艺术高度。确实,这部剧在剧情、人物塑造、演技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对后来许多爱情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中国电视剧的领域非常广泛,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导演和演员会带来不同的风格和体验。虽然《过把瘾》是一部杰出的作品,但其他爱情剧也有各自的特点和魅力,值得观众去欣赏和体验。
总的来说,虽然《过把瘾》是一部值得铭记的经典,但并不意味着其他爱情剧都不值得一看。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观看。

相关内容:

上世纪九十年代,你要是想找一部剧——看完这部剧,所有中国的爱情电视剧都可以不用看了,那就应该是1994年的《过把瘾》——当年火得实在太一塌糊涂了。

它是一部只有八集,极度生活化的一部剧,八集的内容演绎了微缩的人生——主人公从相识相爱走到结婚、离婚,最后遭遇重病,货真价实是一部不加戏不注水的好剧。

《过把瘾》融合了当时影响力已经非常大的王朔的小说——第一集至第四集《过把瘾就死》,第五集至第六集《无人喝彩》,第七集至第八集《永失我爱》,三部小说组成的一个故事。但是很奇怪,片头并未出现王朔的名字。

《过把瘾》原著我看过——王朔的小说很透彻,完全凭借作家对生活本身的认知写作,没有任何所谓戏剧化的安排——在我看来,整部《过把瘾》中只有方言得病这一个情节是有戏剧成分的偶得事件(除了第八集),其他融合得恰到好处,丝毫不违和。

我第一次看《过把瘾》是23岁,从北京学校毕业回来不久。从电视取景看——北师附近的337,这地儿我去过,因为本剧两年后才播。这地儿属于城乡贸易中心吧,当时的北京建筑、街道、人群,都是土土的,但也都可可爱爱——以前的电视剧说不上來,就是有股子劲。

这部剧可以称为《北京爱情故事》了吧——只有本片才配得上用一个城市命名。《过把瘾》才是真北爱。

全剧演员都很给力,特别主演王志文——看《南行记》的时候,就直接可以确认这个人不一般——年轻的时候,瘦的跟抽大烟似的,又像吸毒的,但演的逼真!据说很多人都中了他的毒,或者说中毒已深!

王志文,或者说王志文饰演的方言,成了从大陆影视剧中走出的第一个男性偶像。

他并不帅,但很有味。他是来自现实的,也是来自理想的。

他身上有王朔的影子,骨子里带着特有的幽默,身上有股天塌下来也不怕的劲儿,不会说甜言蜜语,出口的话可能都不好听,甚至噎得人难受,但里面也绝没有虚头巴脑。

你一会觉得他帅,一会又觉得他老——到底是哪里顺眼呢。只能说,这个人身上有一股很行的张力,我们那时候把这感觉叫作潇洒。

他属于那种有文化有担当有才华有气节的痞子——王志文是上海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如果没经过特别的训练,不仅很难把这种魅力展现出来,身上还很有可能带着一种特有的垮劲儿。而王志文恰恰弥补了这一点。

我在看的时候一直感叹王志文的台词真好——声音又潇洒又有趣,极富穿透性的嗓音——方言的本真和魅力不带任何附加条件。

他是一个从真实生活中走来的人物,是去戏剧化的。

江珊的也不赖。大气的美丽的杜梅,北京大妞身上的飒爽,爱起来不顾一切的劲儿,都是观众熟悉且喜欢的。

当时的导演赵宝刚已经有了打造偶像的意识吧——说白了,就是想办法让老百姓都喜欢这俩角色。王志文和江姗,男的不是高富帅,女的不是白富美,剧中的衣服和布景也不华丽时尚,甚至在现代人看来很过时,很老套,但人家这片子就是耐看!

他俩第一次见面时,擦肩而过,相互无视。

但很快就被对方身上的气味所感染——所谓好感来的快,就是一见钟情。

剧中人物始终就离不开这俩活宝——为了让剧情紧凑吧。无关人物越少越紧凑。方言没有七姑八大姨,杜梅身边也没一群熊孩子勾心斗角,没话找话。所以从导演到演员,能把捉住生活中和小说中那点儿真实味道并呈现出来。

看了这部剧,从此你就顿悟了原来爱情就是这样的,原来梦中情人就是这样的,原来婚姻就是这样的,原来痛苦就是这样的。

前面几集时间线挺乱的,结婚之前像是在快进,后面突然就说结婚了,铺垫不是很足。

领证回来的路上,两人说话就不对劲了,180度转弯。也就是,杜梅几乎是一结婚就开始“作”,结婚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她会那么“作”。

圆拱形的墙——教室改造的婚房。就在校园里。

看他们俩斗嘴是很有劲的,也很过瘾。

剧中的杜梅才是真正的“过把瘾就死”——外露的表达是北京范儿的飒,内心又有一种日范儿的软绵绵。好的时候,她是歪着头对方言微笑,眉眼身体都呈现出标准的温顺姿态。

哭闹起来就是狂风骤雨,闹完又一头扎回方言怀里道歉的乖巧可人,突出的两面性让她既真实,又不讨人厌。

人类的感情真是复杂——杜梅这个人物是可爱的,单纯善良,又有点半疯,这样的女性有一种独特的魅力,特别生动(演员给角色加分太多)。

我甚至觉得这种恋爱方式在当今来看淳朴可爱得近乎绝迹。杜梅离贤惠只缺差一个能理解她的丈夫。所有她的作都有种虚张声势的可爱,洽洽是这种作,能让她在这段“卑微”的爱情里找到一种平衡。

爱是真爱,也真作!

她在婚姻关系上缺乏安全感,所以在现实中她更需要认同和爱,导演在剧中把它夸张化,戏剧化了,这也才造就了一个丰富动人的角色。

可她爱的太用力了!老了才能明白,爱也是要给对方空间的。

方言的爱呢,就远不如杜梅来的纯粹!他在离婚之前几乎没有进入已婚人士的状态,可以说,他丝毫没有为这段关系做出改变。

看看他奔跑着去关门,防止杜梅离家出走的慌乱动作吧——这个角色也就是王志文演,但凡换一个会被膈应死。太真实了——是不是全天下的夫妻吵架都这样啊?

记得我父母当年就特迷男女主角吵架这段,现在一看,父母的际遇和电视里面真是惊人的相同。

杜梅太作,这点我同意,但比起指责,我更同情这这个角色。

杜梅看似拿刀威胁方言,其实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杜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退化成小孩了,看着很强悍,实则是在示弱。

现在我已经能大部分时间都在代入杜梅的角色——一个在原生家庭里受过伤,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的姑娘,爱起来就会奋不顾身、飞蛾扑火。

即便是杜梅拿起菜刀,方言在窗户上撞得头破血流,也都是符合生活规律,是男人和女人在被逼急的时候可能做出的真实反应。

《过把瘾》的后四集,我就不大喜欢看了,虽然也有精妙的台词和出色的表演,不少观众也更喜欢后四集,这段剧情也撑得住翻过来掉过去地看。但我还是感觉,从离婚到生病,戏剧性太浓了!相比之下,后四集更像是一个小品,很长的小品。

还有方言辞职——说不干就不干了,我们当时都觉得特飒!90年代下属骂领导多了去,我小时候父亲就跟领导家打了一架……不像现在,大一级的领导都上天了。

方言和当时的千千万万人一样,捧着的是机关的铁饭碗,怎么他就敢说辞职就辞职?而正是脱离现有秩序的勇气,使他成了大家心里理想的男性角色,

他代表的是一种向往,是每个人心里都想要追求的自由。

第一集方言和杜梅两人第一次一起去餐厅吃饭,以及第七集两人再次回那个餐厅吃饭。背景音乐是一样的,George Benson的 "You are the love of my life",完美衬托整部剧的主题,并且两次在餐厅,方言和杜梅看着对方——心里都在想你是我此生挚爱。编剧真的是非常有心了。

看见第七集那么美满,就感觉第八集要出事。只有七集,就好了。

实在不忍心看到满黑板大小不一的“爱”,男女主却仍然坚决地要走向分离。

第七集结局是生活,第八集结局是影视。

第八集后面我从来不看的,觉得会影响心情。它已经不是原著的结局了——世界是一片荒原。

《过把瘾》究竟为什么会大火呢?

它的“火”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在它之前,大陆没有一部纯粹讲感情的电视剧。那时的剧大都在营造一种人们想象的氛围,传递着需要前进、需要努力、需要思想的价值观,即便是非常优秀的剧,也多少显得有点儿教化。

所以赵宝刚要拍一部纯纯粹粹,不带任何教化,只讲述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儿的情感片,成了他当时最迫切的创作诉求。

当时那个年代属于港剧大时代,港剧的无论是剧情,演员,还是故事的高低起伏都安排的特别好。但后来看了《过把瘾》,发现这部只有八集的电视剧也不输港剧。

视频加载中...

回忆剧里这首传唱度很高的歌:《想说爱你不容易》。歌词写:

“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那需要太多的勇气。”

它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恋爱时的心态,内心似火,但羞于表达——那个激荡的年代保守与开放互相碰撞,王志文这样唱也是正常的。

发布于 2025-05-12 21:11
收藏
1
上一篇:剧荒推荐,医疗题材剧迷福音!9部精彩作品不容错过 下一篇:剪刀石头布,揭秘古老游戏的智慧与策略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