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文简介
…………打开百度,搜索-公安文学评论第一人-,立即跳出-张友文-。
张友文,系湖北警官学院副教授,出版了全国首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在全国地方公安院校首次开设了-公安文学-选修课、创办了全国首家-公安文学网-,还曾受邀到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及公安实战部门讲授-公安文学-,深受学界和警界的欢迎。
↑↑打开百度,搜索-公安文学评论第一人
问:张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此次访谈。
当代通俗小说具有多元化面貌,武侠、言情、历史等通俗小说均有大量读者。
相比较而言,公安小说的读者似乎少了些。
首先,我想问下,您为何选择将公安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呢?
答


因为我是公安高等学院的一名教师,研究公安文学责无旁贷。
研究公安文学是为了更好地讲中国警察故事,发好公安声音。
有的作家不懂-公安-,不知晓办案程序,其笔下的有些情节就显得失真,作品的生命力就会大打折扣。
问
从您的工作而言,您把公安文学作为研究对象的确是一种责任与义务。
公安小说具有很多代表作家,海岩是其中之一。
海岩的公安小说,还被改编成了风靡一时的影视剧。
那么,您如何看待海岩的《便衣警察》这部代表作品呢?
答
电视剧《便衣警察》的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至今传唱不衰,因为字里行间有理想信念,有热血澎湃,有生命激情。
海岩的公安小说《便衣警察》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此小说于1985年问世。
1985年是文学史十分重要的年份,也就是这一年,崔健的《一无所有》唱响中国……

《便衣警察》之所以走红,是因为把人民警察当人民之中的-人-来写,写他们也有七情六欲。
此前的-反特片-和-十七年-中的人民警察,大多是服务于阶级斗争的-工具人-,也因之缺少了与-人-相关的真性情。
由《便衣警察》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收视率颇高。
究其原因,包括两点:一是与时代合拍,实录这个时代;接地气,有烟火气。
二是平民化视角。
换言之,把警察当人来写,直到写到警察的内心深处。
问
我听过多遍刘欢演唱的《便衣警察》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这首经典老歌,听起来很庄严很神圣,让人有一股心潮澎湃的感觉。
既然您认为《便衣警察》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那么,您觉得公安文学有没有具有经典意义的文本呢?
答
我以为公安文学作品有价值、有人性深度的文本并不少。
譬如凡一平的长篇小说《上岭村的谋杀》中的警察都是爱岗敬业的,大过年的,他们还在勘察案发现场(吃饭的地方都没有,就在黄宝央家里吃,厨师就是后来从警的黄康贤),而且紧跟韦三得之死一案不松手,但是也有隐性的批判(作品不能一味地唱赞歌)。
譬如苏春葵之死,起初警方定性是她家厕板老化,意外地跌入粪坑而亡,从外面打工回来的丈夫对警察说自家厕板是新的,苏春葵掉入粪坑是有人做了手脚……苏春葵死亡的原因发生大反转,蛮有意思的。
只是-经典-这个词用在这儿不合适,毕竟-经典-需要时间和读者来检验。
再说,-经典-也是有偏见的,譬如西方的经典一度是白人所写,而且是男性所为。
问
文学经典可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果没有经典文本作为支撑的话,包括公安小说在内的通俗类型小说,很可能只是过眼云烟。
当下的悬疑、推理小说颇受读者欢迎,您觉得公安小说与公案、反特、悬疑、推理小说有何区别呢?
答
公安小说与公案、反特、悬疑、推理小说的区别相当大。
公安小说属于当代文学范畴,公案小说属于古代文学范畴。

以-反特-作为主题的文本只是公安小说的一个极小的部分,-反特片-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产物。
悬疑、推理小说与公安小说有点姻亲关系,但是,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悬疑、推理小说中的主角不一定是人民警察。
公安小说中的有些作品并不是悬疑、推理小说,因为有些公安小说压根儿就没写案件,只是叙说警察的日常生活。
问
听您这样说,我感觉公安文学的发展流变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那么,您如何看待近年来热播的《狂飙》《白夜追凶》《沉默的真相》《我是刑警》等刑侦剧呢?
答
这些热播的刑侦剧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案例。
38集刑侦大剧《我是刑警》中的15个案件如下:第一个案件:高建设所长遇害案;第二个:1.28鹤岗大案;第三个:鹤岗粮库偷大豆案;第四个:哈尔滨袭警案;第五个:郭凤英诈骗案;第六个:黑龙江牡丹江市的母子被杀案;第七个:14岁少女雪地被杀的案;第八个:周克华系列枪杀大案;第九个:私藏枪支案;第十个:姐夫小姨子婚外情杀人案;第十一个:贵州1.13凯里爆炸;第十二个:朱玫玫失踪案;第十三个:清江两案;第十四个:东林三名女学生猥亵杀人案;第十五个:白银案。
《我是刑警》中采用现实主义叙事手法和类纪实拍摄风格,真实地还原了这些恶性案件侦破过程,并实录基层刑警的工作与生活,书写我国刑侦技术的进步与法治进步。
在学校里,我给学生讲《公安文学》《公安影视鉴赏》两门课程之际,不时会提及这些文本。
因为这些文本贯穿着正义战胜邪恶这一主题。
预备警官是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在校期间,就要告诉他们什么是是非、对错与美丑,教导他们坚守正确的价值立场,不要因为灯红酒绿迷失了方向。
这些刑侦剧作用不可小视:普及法律常识,宣传法治思想;引导国人向上、向善,同时对犯罪分子形成极大的震慑。
老百姓都喜欢看这些公安影视剧,原因有很多:一是-公安-是一块富矿,公安工作比较神秘,老百姓对公安工作比较好奇;二是侦破案件比较刺激,有悬念、有故事,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读者或观众的紧张与焦虑。
问
热播的刑侦剧,还可能就某些现实问题引起广泛的社会讨论。
比如,《沉默的真相》中的检察官江阳-以身入局-的自我牺牲,引起了观众对于司法正义的讨论;《隐秘的角落》暴露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热点。
在如今法治昌明的新时代,您觉得公安文学的当代价值是什么?
答
关于公安文学的当代价值,可以借用我的导师苏州大学汤哲声教授为拙著《公安文学研究——以公安小说为视角》作的《序》来概括:
-中国的公安文学有着鲜明的时代意识。
公安文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实录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今的中国的公安工作,见证了中国的法制(治)发生发展的进程,记录了中国各个时期的时代风云的变化,可以这么说,中国公安文学随着社会变革而起伏,与时代共行进,与风云共呼吸。
中国公安文学有着强烈的人民性。
它关注社会问题、民情民舆,又描述着百姓的生老病死、柴米油盐,‘人民警察为人民’在公安文学中表现的是人民的立场和人情关怀。
中国公安文学具有特有的‘警察性’。
警察是一种责任,他是国家法律的守护者;警察是一种职业,他是社会法治的执行者;警察也是普通的人,他是普通大众中的一个人。
公安文学描述了人民警察的喜怒哀乐,刻画了众多的生动可感的警察形象。
中国公安文学有着生动的文学性。
无论是刑侦类公安文学,还是生活类公安文学,公安文学均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曲折生动的情节,这是作家们的才华,也是公安文学的文类特征。
中国公安文学有着丰富的影视题材。
社会问题的思考、热点事件的追踪、人性人情的剖析、曲折情节的推进,公安文学与影视剧的美学追求有着高度的重合,成为了中国影视剧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型,且延绵不息。
中国公安文学有着中国传统公案文学、现代侦探小说的美学文脉,却是有着新中国特征的独立的文类。
70多年来,中国公安文学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有着众多的优秀作家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
问
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公安文学的当代价值,将会得到更多关注。
社会在飞速发展,阅读活动也要与时俱进。
还请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些求学读书的意见。
答
我最喜欢的是一句慧语是:-志不强者智不达-。
人要梦想要远大。
来到人间,不是为了吃一碗饭,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我有三个梦想:第一个是努力把学生从物质世界引渡到精神世界,也就是从现实此岸引向精神彼岸,这个梦还算比较大。
第二个是中等梦,那就是实录这个伟大的时代,做时代的书记;第三个梦最小,即研究公安文学,建构公安文学话语体系。
有了梦,确定目标之后,就要支持走下去。
如果路上遭受嘲笑、失败、打击,甚至恐吓,就停下自己前行的步伐,这就不对了。
-坚持-二字好说也好写,但是真正坚持下去,需要强大的心力。
实际上,人与人的情商和智商都差不多,关键是心力的大小。
我们都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借一副皮囊而活着。
活着就是要多体验、多感受,而且多体验苦难、多接受磨难,再说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我常对学生说:你们要主动找苦吃,多到图书馆坐冷板凳;多上运动场去跑和跳,跑了全程马拉松后,再跑-半马-是不是轻松多了?我坚信:-心不苦智慧不开,身不苦则福禄不厚。
-
2024年年底,在解散学生学习群之前发了如下一段话:-2024年一逝不回头,感谢各位同学帮我提升自愈能力,你们的真诚、可爱与智慧等,都一一实录。
我的日常书写有1013万字,这有你们的功劳呢!不与你们相遇,哪有这么多内容呢?感谢你们的一路陪伴!成绩分数不必以为意,牢记以下数句,将受用一生:诗书教子真田宅,金玉传家定粪灰;长进都源自挫辱,成就离不开坚韧;作为预备警官,一生一世切记-法治思维-。
最后,再次感谢张老师分享的心得与感悟。
希望您在公安文学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文字来源:《通俗文学与大众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