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漫卷西风,壮丽征程中的时代风采

“红旗漫卷西风”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在1936年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北国雪景的壮丽,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以下是这首词的全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红旗漫卷西风”这句话是这首词中的名句,形象地描绘了革命者在逆境中奋勇前行的壮丽场景。红旗象征着革命,西风则代表着逆境和挑战,红旗漫卷西风,意味着革命者在任何困难和挑战面前都不会退缩,勇往直前。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六盘山横贯陕甘宁,曲折险狭,也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毛泽东同志在饱览六盘逶迤雄姿时,吟诵了一首《长征谣》,此后修改成《清平乐·六盘山》。词中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不到长城非好汉”,让红军之气概、革命之豪情跃然而出。

每一次胜利都要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长征途中,中央红军欲北上陕甘根据地,不仅要翻越六盘山,而且要应对四方之敌。1935年10月5日,红军来到宁夏西吉境内,而后历时五天四夜,翻山越岭,多次击退敌人,巩固民族团结,为此后的胜利会师做了充分准备、创造了有利条件。

红军长征,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模范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真诚的爱民行动,被当地群众盛赞为“仁义之师”,“回汉兄弟亲如一家”传颂至今;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取得青石嘴歼灭战的胜利……无论是翻越高山险阻、执行民族政策还是展开军事斗争,红军将士们无不是在困难面前勇于昂起头,以不服输的劲头、不后退的势头,汇成一股势不可当的铁流。

长征是一部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历经千难万险,红军三大主力最终于1936年10月22日在将台堡胜利会师。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周围,红旗迎风招展。当长征凝聚起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必定激励着人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用实际行动续写民族复兴的新辉煌。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长征走过的道路,翻越了千山万水;如今,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更需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力量。在宁夏这片“塞上江南”的沃土上,实施创新驱动、脱贫富民、生态立区,一幅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画卷徐徐展开。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建设美丽新宁夏,方能助力共圆伟大中国梦。

1935年,红军途经宁夏西吉县兴隆镇时,教老百姓用马铃薯制作粉条,流传下“红军粉”。现在,当地的“红军粉”已经发展成产业,王河村各处都挂满了粉条,这条独特“风景线”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继承前人的事业,进行今天的奋斗,我们一定能开辟明天的道路,让长城内外“山河入画水云间”。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16日 17 版)

发布于 2025-05-17 20:23
收藏
1
上一篇:毛主席六盘山之巅挥毫泼墨,清平乐词颂盛世辉煌 下一篇:封柏漫卷西风催泪告别,观众集体怀念热血暖男秦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