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生命线,揭秘二十四道拐的历史传奇

《抗战生命线一一二十四道拐》是一部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二十四道拐的历史纪录片。二十四道拐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交通线,被誉为“抗战生命线”。
该片通过详实的史料、丰富的影像资料和生动的讲述,向观众展示了二十四道拐的历史背景、战略地位以及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以下是该片的主要内容:
1. 二十四道拐的历史背景: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二十四道拐,这条道路成为了红军长征的重要通道。
2. 二十四道拐的战略地位:二十四道拐地处黔北高原,地势险峻,是连接重庆与贵阳的重要通道。在抗日战争时期,二十四道拐成为了中国战区的重要交通线,对于物资运输、军队调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 二十四道拐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二十四道拐承担着重要的军事运输任务。据统计,从1938年至1945年,共有约100万吨物资通过二十四道拐运往抗战前线。
4. 二十四道拐的修复与保护:为了纪念二十四道拐的历史地位,我国政府于2005年启动了二十四道拐的修复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二十四道拐已恢复昔日风貌,成为了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 二十四道拐的文化传承:二十四道拐不仅承载着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该片通过讲述当地民众与二十四道拐的故事,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抗战生命线——二十四道拐”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西南约1千米处的一段盘山公路,它在抗日战争时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十四道拐古称鸦关,其所在地是古代入滇的必经之地。明清时期,这里是蜿蜒的古驿道,关口建有“涌泉寺”,寺外设茶亭,寺旁岩壁还有诸多石刻。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工程师邹岳生领队勘测设计,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动工,于次年夏修筑完成。当时,中国面临着日军的全面侵华,沿海地区逐渐被日军封锁,对外交通线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打破日军的封锁,将国外购买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运抵抗战前线,国民政府大力修建和完善西南地区的公路交通网络,二十四道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了滇黔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道拐全长约4千米,有效路面宽约6米,蜿蜒于晴隆山山脉西南坡。从山脚第一道拐到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左右。公路沿着倾角约60度的斜坡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其线形设计充分把握了地形和地质的特点,利用回头曲线的方式展线以克服250米的高差,工程艰险,弯道频急。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重任。


抗日战争中后期,每天平均有3000多辆运送抗战物资的汽车,昼夜不停的经过晴隆“二十四道拐”,晴隆县城作为抗战后方战略物资的集散地,超过45万吨物资通过史迪威公路进入抗日战场支援抗战。这些物资包括武器弹药、燃油、药品、食品等,为中国抗日军民提供了基本的战略物资保障,极大地支持了抗战前线的作战。


日军深知二十四道拐的重要性,曾多次派飞机对其进行轰炸,试图截断这条滇黔咽喉。但由于二十四道拐地势险要奇特,极具隐蔽性,加上中国军民艰苦卓绝地开展护桥护路工作,使它一次次幸免于难。




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晴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由连长麦顿负责,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美国工兵一直驻守到日军无条件投降后一个多月才逐渐撤离。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二十四道拐是中美两国人民携手并肩抗击法西斯的历史见证,体现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在战争中的合作与互助。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记载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它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发布于 2025-05-18 09:12
收藏
1
上一篇:二十四道拐,穿越历史的传奇弯道 下一篇:2025春游云贵行,探寻抗日战争生命线——晴隆“二十四道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