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游云贵行,探寻抗日战争生命线——晴隆“二十四道拐”之旅

晴隆“二十四道拐”位于贵州省晴隆县,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军事通道,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里被誉为“抗日战争的生命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而闻名。
以下是关于晴隆“二十四道拐”的一些详细信息:
1. "历史背景": - 晴隆“二十四道拐”始建于1935年,由国民党政府组织修建。 - 它是连接滇缅公路和黔桂公路的重要通道,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 - 由于地形险峻,道路蜿蜒曲折,故得名“二十四道拐”。
2. "地理位置": - 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境内,海拔约1700米。 - 地处云贵高原,山势险峻,气候多变。
3. "战略意义": - 在抗日战争期间,这条道路是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运输通道。 - 它连接了中国西南地区与印度、缅甸等国的交通,对于支援抗日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4. "现状": - “二十四道拐”现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路段全长约4公里,共有24个弯道,弯道最宽处约15米,最窄处仅7米。 - 道路两旁设有观景台,供游客观赏和拍照。
5. "旅游价值": - 晴隆“二十四道

相关内容:


2025年3月2日~16日与朋友自驾云贵,历时15天,行程4900公里。游览了东川红土地、罗平油菜花海,九龙瀑布,黄果树瀑布、兴义万峰林,普者黑、建水古城,建水燕子洞、元阳梯田、滇缅公路24拐等。


游览了原阳梯田之后我们就要返回了,途经贵阳遵义返回,正好路过抗战生命线“二十四道拐”,3月14日我们来到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景区参观游览。本来我们可以从“二十四道拐”下方的第一道拐乘坐观光车上二十四道拐,结果因二十四道拐塌方景区施工,我们从晴隆县城乘坐观光车到观景台游览拍,这里可以看到二十四道拐的全貌。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西南约1公里处的一条历史公路,古称“鸦关”,始建于1935年,1936年竣工通车。作为史迪威公路的重要标识,它以24个连续的“S”形弯道闻名,全长约4公里,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差达250-260米,最大坡度达60°,被誉为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险峻典范。

公路采用“回头曲线”设计克服高差,最小转弯半径仅8.125米,有效路面宽6米,砂石结构。沿线设有19处挡土墙(最高9.2米)和6处石砌拱涵,展现了战时工程的实用性。山脚第1拐至山顶第24拐直线距离仅350米,却需盘旋4公里,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

二战期间,“史迪威公路”作为中缅印战区咽喉要道,承担国际援华物资运输任务,将滇缅公路的物资转运至重庆及前线,日均车流量超3000辆,被称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为抗战胜利作出历史性贡献。美军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1945年拍摄的照片使其全球闻名,但因地点标注错误,直至2002年才由专家戈叔亚确认其位于晴隆。

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中国十大最美公路”;2017年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现为综合性景区,包含观景台、安南古城、美军加油站等,兼具爱国主义教育与旅游功能,曾拍摄电视剧《二十四道拐》。二十四道拐见证了中美军民及南洋华侨机工共同抗战的历史,如南侨机工蒋印生曾在此运输物资。

二十四道拐不仅是工程壮举和抗战记忆的载体,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见证,其从军事要道到文化景区的演变,体现了历史与当代价值的双重意义。










发布于 2025-05-18 09:12
收藏
1
上一篇:抗战生命线,揭秘二十四道拐的历史传奇 下一篇:工程师揭秘,中国最惊险10大公路,带你穿越极限挑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