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公主秘史
长安的夏夜闷热难耐,大明宫麟德殿内却丝竹悠扬。八岁的太平公主蜷缩在母亲武则天膝头,望着殿外摇曳的宫灯,忽觉裙摆一沉。她低头,看见二哥李贤正将一枚温润的玉蝉塞进她掌心。
“小妹,这是蜀地进贡的和田玉,雕工精巧。”李贤温柔地说,目光却警惕地扫过坐在上位的父皇李治与武后。
太平公主把玩着玉蝉,突然瞥见母亲嘴角若有若无的冷笑。那时的她尚不知,这枚玉蝉,竟是二哥命运的转折点。
两年后,李贤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太平公主攥着玉蝉躲在角落里哭泣,耳畔传来宫人们的窃窃私语。有人说太子谋逆,也有人说,是天后授意亲信诬告。
“公主,天后召见。”宫女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
当太平公主见到母亲时,武则天正对着铜镜,让宫女为她簪上一支金丝凤凰钗。“贤儿的事,你不必伤心。”武则天轻抚女儿的头发,“身在皇家,心软是大忌。”
太平公主似懂非懂地点头,将玉蝉悄悄塞进怀中。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这座看似华丽的宫殿,实则是充满暗涌的深渊。
时光飞逝,太平公主渐渐出落得亭亭玉立。十四岁那年,她穿着道袍出现在父母面前,称愿为外祖母祈福出家。李治与武则天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忧虑。他们知道,女儿是在躲避吐蕃的求亲。
“太平,你可知出家意味着什么?”武则天凝视着女儿。
“女儿愿一生侍奉佛祖。”太平公主垂下眼眸,声音却无比坚定。
武则天叹了口气,终究舍不得女儿远嫁。于是,一座太平观在长安城中拔地而起,名义上是为公主修行,实则成了她躲避和亲的避风港。
在太平观的日子,是太平公主一生中难得的宁静时光。她每日诵经、品茶,偶尔与文人雅士谈诗论画。然而,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
公元681年,吐蕃再次来使求亲,点名要娶太平公主。武则天心急如焚,为了留住女儿,她决定尽快为太平公主择婿。最终,薛绍成了驸马的人选。
婚礼当日,长安城朱雀大街被烛火照得如同白昼。太平公主身着嫁衣,坐在奢华的婚车上,心中却忐忑不安。她听说薛绍已有发妻,不知自己嫁过去会面临怎样的局面。
婚后,太平公主才发现,薛绍对她虽有礼数,却始终保持着距离。她试图走进丈夫的内心,却发现他的心中早已被原配占据。
一日,太平公主在薛府花园偶遇薛绍的原配夫人。那女子温婉贤淑,与薛绍站在一起,宛如一对璧人。太平公主心中涌起一股无名之火,她意识到,自己虽是公主,却无法得到丈夫的真心。
嫉妒渐渐吞噬了太平公主的理智。她开始向母亲抱怨,称薛绍的兄长参与谋反,薛绍也难辞其咎。武则天心疼女儿,竟真的将薛绍下狱,最终饿死狱中。
太平公主得知消息后,心中五味杂陈。她既为摆脱了无爱的婚姻而松了口气,又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就在这时,武则天将武攸暨带到了她面前。
“太平,这是武家子侄,为人忠厚老实,你与他成婚,我才放心。”武则天说。
太平公主看着武攸暨木讷的样子,心中一片冰凉。为了报复,也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她开始豢养面首,薛怀义、张昌宗等美男子先后进入她的生活。
随着武则天称帝,太平公主逐渐涉足政治。她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果断的决策力,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然而,权力的滋味让她愈发渴望更多。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爆发。太平公主参与其中,帮助李显复位。看着兄长登上皇位,她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却没想到,新的危机正在逼近。
韦皇后与安乐公主野心勃勃,妄图效仿武则天称帝。太平公主敏锐地察觉到了她们的意图,暗中联络各方势力,准备再次出手。
景龙四年,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太平公主协助侄子,诛杀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扶立李旦登基。这一次,太平公主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然而,一山不容二虎。随着李隆基的势力逐渐壮大,姑侄二人的矛盾也日益加深。太平公主试图废黜李隆基,另立新君;李隆基则决心铲除姑姑,巩固皇权。
公元713年,先天政变爆发。李隆基先发制人,率领禁军诛杀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太平公主见大势已去,逃入山寺。三日后,她被李隆基赐死在家中,一代传奇就此落幕。
临终前,太平公主取出那枚珍藏多年的玉蝉,泪水模糊了双眼。她想起了童年时的二哥,想起了初嫁时的懵懂,想起了在权力漩涡中挣扎的这些年。她终于明白,自己这一生,终究是困在了这座华丽的牢笼里,再也无法逃脱。
大明宫的月光依旧洒在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只是那个曾经天真烂漫的太平公主,早已在权力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只留下一段充满传奇与遗憾的秘史,供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