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州故事(连号46)
壮士出川

1936至1937年,旱灾肆虐,多地受灾。广汉地处成都平原北门,凭借丰富的水资源,百姓在苛捐杂税与军粮征收的重压下,尚可勉强维持生计。
二月龙抬头刚过,川东地区的灾民为求生存,一路乞讨来到广汉。农历二月十九,广汉兴隆镇“东禅寺”举办观音庙会。早在三日前,东禅寺主持智光禅师便决定在庙会这天,为穷苦百姓和外地难民施粥,消息传开,众多难民和乞丐纷至沓来。加之什邡洄澜周边的香客,以及广汉附近乡镇前来烧香拜佛的百姓,使得当天赶庙会的人格外多。
庙会当日,从东禅寺内到寺外村街,处处人头攒动。香客们手持香蜡钱纸,虔诚地进庙朝拜;酒铺、饭馆、小吃店和面馆门口,挤满了人,其中要饭的乞丐占了多数。饭店里,两人刚吃完饭结账离开,几个乞丐立刻冲上前,端起盘子和汤碗,将残汤剩菜吃得一干二净,连盘底都被舔得锃亮。隔壁面馆也是如此,一位大爷刚吃完面准备起身,身旁的乞丐迅速伸手,端起面汤一饮而尽。
此时,对面卤肉店里走出一个中年男子。他头发齐肩,身着一件打满补丁的长衫,左手拄着竹棍。只见他用右手衣袖擦了擦嘴巴,随后从怀里掏出一个豁边碗,端在手中,在街上四处张望。他走进一家坐满客人的茶馆乞讨,可茶馆里一半的人都认识他——吴玉良,大家都叫他“无余粮”。吴玉良在茶馆里转了一圈,众人都闻到了他身上的卤肉味和酒气,有人嘲讽道:“有钱喝酒吃卤肉,会没钱养妻儿?”结果他一分钱也没讨到。之后,他又到其他商铺门店向客人乞讨,最终好不容易讨到了两个铜板。
吴玉良,祖上两代都十分懒散,不爱劳作。别人家粮食年年有余,他家却总是不够吃。小时候,吴玉良和姐姐常常挨饿,家里没米下锅时,父母就扮成乞丐上街乞讨,讨到钱后才买粮食回家做饭给姐弟俩吃。他的爷爷奶奶更是因缺粮而活活饿死。后来,为减轻家里负担,姐姐吴玉莲未满十五岁就被父母嫁了出去。
十几岁时,吴玉良跟着村里的泥瓦工师傅学手艺,二十几岁时,他的泥瓦工技术已经相当出色,找他干活的人不少。然而,不知何时,他跟着几个酒友迷上了赌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赌博、酗酒、抽洋烟,样样都沾。只要兜里有钱,他就会放下手中的活,跑去赌房赌上一把,不管输赢,都要留些钱去小酒馆喝上一壶。他的放纵不仅耽误了别人的工期,即使有人找他干活,他也常常推脱,变得越来越懒散,渐渐地,找他的人越来越少。由于父母也懒散,不敢说他,再加上家里贫穷,吴玉良30岁了还没娶到媳妇。无奈之下,母亲回娘家找哥哥帮忙。哥哥表示:“玉良这孩子太懒散了,得找个勤快的媳妇管管他。”哥哥知道妹夫家没钱给侄儿娶亲,便出钱让妹妹夫妻俩给吴玉良娶了个媳妇,名叫顾家慧。
顾家慧十分贤惠,不仅炒菜做饭样样在行,针线活也十分出色,以前还在城里一家旗袍店做刺绣。自从嫁到吴家,家里的家务,如洗衣做饭、喂养牲畜、打扫卫生等,几乎都由她一人承担。然而,几年过去了,顾家慧的辛勤付出并未改变吴玉良的懒惰,反倒让吴家父母也变得更加懒散。老两口每天吃完饭就出门,不是去喝茶打牌,就是去别人家串门聊天,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吴玉良究竟有多懒呢?他从小到大连饭都不会做,更别提做家务了。有时家里实在没米下锅,他才会出去找点零工干,挣了钱后,先去小酒馆喝上一壶,剩下的钱才买点米回去给老婆交差。要是找不到活干,他就学着父母的样子,扮成乞丐上街或者去庙会乞讨,骗取香客居士的同情心。认识他的人都知道,只要吴玉良扮成乞丐出门,就说明他家没米了,于是大家给他取了个绰号叫“无余粮”。
后来,不管是在外面挣的钱,还是乞讨来的钱,都被他拿去喝酒、抽烟、赌博了。他变得只顾自己,不管父母妻女。直到女儿吴欣悦到了读书的年纪,他和父母都认为女孩子读书没用,迟早要嫁人生子,还说没钱交学费,坚决反对女儿读书。
为了让女儿能读书,顾家慧和他们争吵了多次。她对家人说:“你们和我一样,没什么文化,这辈子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我不想女儿以后也像我们这样,你们不管欣悦读书就算了,以后我自己供她读书!”
顾家慧担心女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和学习会受到影响,于是决定把女儿送到广汉县城里读书,自己也在城里找了份长期工作,以便更好地照顾女儿。送女儿去学堂的第一天,她就看到学堂对面街上的一家裁缝铺门口贴着招工告示,急需一名针线工。经过面试,她顺利上岗,老板还同意母女俩住在裁缝铺后院的两间偏房里。
从此,每天清晨,顾家慧早早起床为女儿做饭,女儿吃完饭便去对面巷内的学堂上学。她则帮老板打开裁缝铺,开始一天的缝纫工作。中午,女儿在学堂和同学们一起用餐。欣悦是个懂事的孩子,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就做作业,做完作业便去厨房做晚饭。等晚饭做好,顾家慧也帮老板关好了铺子,回到后院和女儿一起吃饭。饭后,欣悦洗完碗筷,就和母亲一起做针线活。每晚亥时,顾家慧都会催促女儿去睡觉,自己则继续挑灯做刺绣,做好的刺绣摆在裁缝铺售卖,卖的钱都用来交女儿在学堂的午餐费了。顾家慧,人如其名,照顾儿女很有智慧,是个贤惠的好女人。
村里的人都看不起吴玉良自私自利。马二爷曾骂他是烂泥扶不上墙,一个大男人,牛高马大,干农活偷懒,又不想出去挣钱,有钱就去喝酒赌博,没钱就天天躺在床上睡大觉,对家庭毫无责任感,就是个地道的无赖懒虫。
自从顾家慧去城里裁缝铺打工陪女儿读书后,吴玉良在家更加肆意妄为,自由自在。东禅寺举办庙会这天,他一大早就扮成乞丐朝东禅寺走去。刚走到村街口,一位员外看到了他,从怀里掏出一块银元递给他,说:“这是你的工钱。”原来,吴玉良前几日去什邡城里给这位员外帮了几天工,员外见他一副乞丐模样,便提前把工钱给了他。没想到,他拿到钱后,立刻跑到卤菜店买了一大盆卤肉,又打了一斤酒,坐在店里大吃大喝起来,随后才来到东禅寺村街继续乞讨。
今日的庙会与往常大不相同。以往庙会,通往东禅寺山门口的道路两旁摆满了地摊和小商贩,有各种小吃、糖果、胭脂、佩饰、服饰等。从东禅寺外的村街到寺院门口,除了卖香蜡钱纸的,还有卖杂耍的、卖唱的、卖打药的、算命看相的,商品琳琅满目,商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香客和游客们在其间穿梭往来,热闹非凡。
可今天,几乎听不到商贩的吆喝声,取而代之的是难民和乞丐们的乞讨声与叹息声。村街到庙门口的商铺虽然开着,但生意冷清,地摊小商贩也只剩下零星的十来家。街上人虽多,却有一半是外地来的难民和乞丐。这些难民大多来自川东北丘陵地区,因受灾一路乞讨来到广汉,听说东禅寺今日施粥,便纷纷拿着碗前来领粥。
东禅寺后院架起的三口大铁锅熬好了米粥,智光大师吩咐僧众从午时开始施粥,到未时,三锅粥全部分发给了难民。
难民们对智光禅师感激不已。由于庙里人太多,他们分别来到寺内的大雄宝殿、观音殿、财神殿、药王殿等佛殿面前跪地祈祷,就连殿门口也跪满了人。他们祈求菩萨保佑全家人能吃饱饭、儿女健康成长、灾难早日过去、天下太平。而有些香客则许愿保佑父母长命百岁、自己能升官发财、生意兴隆、再娶小妾、老婆早生贵子等等,人们在菩萨面前,各有各的欲望。
今日吴玉良本想趁着庙会,利用人们的善心多讨些钱,结果只讨到两个铜板。于是,他也跪在财神殿门口,和大家一起拜佛许愿,祈求菩萨保佑他能用这两个铜板在赌房赢更多的钱。
刚许完愿,身后传来一个女孩的声音:“如果我们许愿就能实现,这世上就不会有灾难和贫穷了!”吴玉良站起身回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女儿吴欣悦。吴欣悦接着说道:“我们老师是个心怀大爱的人,他的愿望是:一愿天下太平,二愿祖国繁荣昌盛,三愿学子们无灾无病、健康成长。我们老百姓,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许的愿应该是:一愿父母常康健,二愿子女无灾难,三愿家人永平安。许愿的人要心存善意,有大爱之心,不能有贪念。许愿只是一种信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行动去改变,我们的愿望和目标才能实现。”
吴玉良听后,对着女儿骂道:“你这丫头不在城里好好读书,跑回来干什么?春节还没玩够吗?”吴欣悦应道:“我们老师送几个同学去省城了,所以我们放几天假。”吴玉良又说:“你去城里才上了几天课又放假,我看你们老师就是骗你母亲学费的!”
吴欣悦解释道:“我们老师送几个男同学去省城参军,所以要耽搁几天。”吴玉良不以为然:“当兵有什么好的,地方军阀就会剥削老百姓的钱粮,现在这种形势,能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就不错了,国家的事,我们管不了。”吴欣悦着急地说:“老汉啊,国家国家,先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哪来的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日本人已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如果我们再不团结起来抗击日寇,国家就要没了。国亡了,我们的家也就没了!”
吴玉良却满不在乎:“现在这个世道,只能今朝有酒今朝醉,我才不管那么多呢。” 父女俩的这番对话,恰好被智光禅师听到。智光禅师对吴玉良说:“如果国都亡了,你我都会成为日本人的牛羊,任人宰割,沦为亡国奴。到那时,你还想乞讨?日本人看到你这副模样,早就一刀把你杀了。我看你的思想还不如你女儿明白呢!”
智光禅师心系国家和百姓,早已听闻日本人在省外的侵略行径,深知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此次在寺里施粥,就是为了把难民和当地百姓召集到寺庙,以施粥为契机,鼓励他们去当兵。吴欣悦提到保家卫国,智光禅师正好借此劝说大家,应该以国家为重,去当兵出川抗日,赶走日寇,才能保护国家和家园。
智光禅师向吴欣悦询问他老师去省城参军的报名地点在哪里时,吴玉良早已溜走。他害怕吃苦,也怕死,觉得出川打日本鬼子就是去送死。吴欣悦见父亲不见了,知道他回家了,便把去省城参军的地址告诉了智光禅师,然后,也回家了。
原来,上午顾家慧和女儿一起回到家,发现丈夫不在,便知道他又去东禅寺赶庙会了。母女俩吃完午饭后,顾家慧在家打草鞋,女儿则去东禅寺找父亲。吴玉良回到家时,看到饭桌上有一碗“醋渍胡豆”和一壶酒,这是顾家慧给他准备的,他立刻坐下喝起了闷酒。
顾家慧见他不开心,便问道:“女儿去找你,你都回来了,怎么她没回来?”吴玉良说:“这娃儿读了几天书,懂的道理还不少,今天居然在众人面前教训起我来了。”顾家慧说:“我女儿说话有分寸,不然你哪还有心情坐在这里喝酒。”吴玉良说:“正因为女儿说得在理,我才没跟她计较。只是中午在庙里喝了两碗粥没吃饱,我就先回来了。”随后,夫妻俩交谈起来,吴玉良讲述了在庙里的经历。
顾家慧也说:“现在除了灾荒,中国人自己内战,让日本人有机可乘,才导致底层百姓生活困苦。”这时,吴欣悦回来了,她接着说:“昨天听老师讲,湖北和贵州也有日本鬼子,很快日本人就会打进四川。如果我们再不团结起来,中国就要灭亡了。当务之急,四川人应该出川抗日,赶走日寇,保家卫国。我们要记住,有国才有家。”
“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妻女的劝说下,吴玉良跟着广汉东禅寺的十几名僧侣,带着一群乞丐和百姓去省城加入了军队,随军出川抗日。这就是四川人“壮士出川”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故事到此暂告一段落。
如今,广汉房湖公园内有一座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建于1941年7月7日“七七事变”4周年之际,是为纪念在抗战中牺牲的将士而树立的,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年七月七日”,保存完好。每逢清明时节,许多市民和学子都会前来祭奠。
“东禅寺”位于广汉市兴隆镇向西约5公里处,与什邡洄澜交界。据老山门石碑记载,寺庙始建于唐代天宝3年(公元744年),首任禅师法号昆仑。寺内有一棵高50米、直径3米的银杏树,是昆仑禅师亲手栽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
宋末元初,全真教第二代掌门丘处机率弟子入寺,此后寺庙成为释道共存的宗教道场。
明洪武初年,方丈无尘禅师在此用蟒血写就万卷佛经。武当山开山祖师张三丰慕名而来,客居三月之久,在达摩殿达摩祖师上方留下“宝莲台”墨宝。
明永乐元年(1403年),惠帝朱允炆至东禅寺避难,后经无尘师引导,潜入莹华山学佛得道,世人尊称“华蓥祖师”。
清乾隆年间,方丈智能大和尚再次扩修寺庙。到光绪13年(公元1887年),寺内建筑达到历史巅峰。整座寺庙占地50余亩,拥有田产700余亩,常住僧众200多人,方丈兼任僧官。寺内殿宇、厢房、亭榭相连,分布着24道天井,有正殿、偏殿、从殿20余座,佛、道圣像数十尊。
文革时期,寺院遭到破坏,2003年得以恢复重建,位于广汉市兴隆镇东禅寺村。在广汉市境内的寺院中,它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古风古韵,展现着美丽的画卷和悠久的历史,是广汉境内修缮古建筑最好的一座禅院。房湖公园与东禅寺常年免费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游览。
作者:行学徒
2024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