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物语,居庸叠翠映古关,探寻居庸关的绝美风光与历史传奇

居庸关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是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有“居庸叠翠”之称的居庸关,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所在。
1. 历史文化背景: - 居庸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它是长城的北端起点,历史上曾是北方边防的重要关口。 - 在历史上,居庸关多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许多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这里。
2. 自然风光: - 居庸关地处燕山山脉,地势险要,山峦叠翠,景色宜人。 - “居庸叠翠”是指居庸关一带的山水风光,尤其是关口的北口长城,蜿蜒起伏,犹如翠绿的长龙,与周围的山水相映成趣。
3. 旅游资源: - 居庸关长城全长约18公里,保存较为完好,是长城中最具代表性的段落之一。 - 关口附近还有云蒙山、白浮泉等自然景观,以及一些历史遗迹,如古战场、烽火台等。 - 这里还是摄影爱好者和徒步旅行者的理想之地。
综上所述,居庸关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所在,被誉为“京华物语”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内容:

《关隘拱卫的中国》

作者:安介生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5年5月

居庸关“居庸”之名的由来

“居庸”之名的由来,据元代人记载,在秦始皇时代修筑长城时,迁徙居庸于此而得名。“庸”的本意是强征而来的民夫士卒。其实,“居庸”之名,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就有了。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中,《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时期,其《有始览·有始篇》中云:“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那么,何谓九塞?当时认为:“九塞”就有大汾、方城、居庸等。与之相互印证,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所撰《淮南子·墜(地)形训》篇也云:“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焉。”

当然,“居庸”之名也出现于战国史籍中,而其客观出现的时间则可能更早。有说法认为,“居庸”名字的产生,与这一带历史上繁衍生息的氏族部落,如古代的屠氏部落与山戎族有关。

戎族,又叫山戎,殷周时期被称为“鬼戎”“犬戎”。山戎(北戎)是我国春秋时期北方的一支较强大的少数民族。据史书记载,山戎部以“射猎禽兽为生”“随畜牧而转移”,经常以众侵犯中原,是战国时燕、齐诸国之边患。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兴兵助燕国攻伐山戎,灭掉令支、孤竹山戎部族,大约战国晚期,山戎逐渐销声匿迹。近年来,在延庆县发现有山戎族墓葬群,可以作为他们曾在这一带活动过的有力证据。诸多部族杂居过程中难免同音异字流传,加上所历年代久远,此地便有了“居庸山”之称。

《长城》(2018)剧照。

春秋战国时期,居庸属于燕国。当时,燕国北部与东胡接壤,连年战争不断。燕国利用险要的山川形势设立了“居庸塞”,作为军事攻防上的据点。公元前663年,燕国在齐国的帮助下曾进行“伐山戎之战”,此时居庸塞已是燕国北方要塞。由此可见,“居庸”一词的出现最迟应该在春秋时期,距今至少有两千五百多年了。北京延庆县城西北13公里的复钟山下建有山戎陈列馆,这是国内第一座以古代少数部族文化命名的古墓群现场陈列馆。

在漫长历史时期里,居庸关虽然始终是朝廷兵防重镇,但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称谓不同,屡屡易名:秦时称居庸塞;汉称居庸关;三国时称西关;到了晋代,因这一地区划归军都县,此关又称军都关;北齐时改称纳款关;唐时先叫蓟门关,后又改为军都关;到了金代,女真族国语则称居庸关为“查剌合攀”,也叫它“冷陉”。以后历经元、明、清,至今便始终称居庸关。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就已经控扼居庸,设“居庸塞”用来防备东胡。居庸关设立关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后汉书》载:“建武(汉武帝年号)十五年徙雁门、代、上谷三郡民,置常山居庸关以东。”“元初(汉安帝年号)五年,鲜卑入上谷,攻居庸关。”1971年,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发现《居庸关图》壁画,画中不但有关城,而且还有舟渡,水门下题“居庸关”三字。可见汉朝时,居庸关城当已具备一定的规模。

南北朝时,居庸关关城建设又与长城连在了一起。拓跋、鲜卑南入中原之初,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为都。据《魏书·世祖记》记载,为加强都城安全,北魏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六月,“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于上谷(今河北昌平县西北部和延庆县大部分地区),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又据《资治通鉴》(一百六十六卷)记载,到了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六月,文宣帝又“发夫一百八十万筑长城,自幽州夏口(今关沟南口)至恒州(今山西大同市)九百里”,从居庸关往东把长城修到山海关,这座长城长九百里。自此,居庸关与长城连接,成为万里长城上的一处重要关口。如《水经注》记载:“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故关名也。”北魏时的关城曾用石块修建,以后,历经唐、辽、金、元、明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建。

历代统治者对居庸关相当重视

对居庸关形势的险要,古人有很清楚的认识。《水经注》载:“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宋代学者程大昌在《北边备对》中说:“居庸关,太行山最北之第八陉,东西横亘五十里,中间通行之地才阔五步。”元代学者王中军在《中堂纪事》中写道:“两山翼绝,中若铁峡,控扼南北,是为古今巨防。”清代雍正《畿辅通志》中对居庸关的描述也提到其“险”:“关门南北相距四十里,两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称为绝险。”清朝文人笔记中,曾记载居庸关关楼上题有“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

《长城》(2018)剧照。

居庸关作为关塞,历代统治者对其相当重视。这其中固然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但除此之外还有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的因素。我国自古即为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是促进国家繁荣统一方略之一,历代统治者也都意识到这一点。居庸关地处控扼南北的交通要道,在历史上虽饱经战火,但其在经济文化交流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71年,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现的一座东汉墓中,有一幅《使君从繁阳迁度关时》的壁画,生动描绘了当时居庸关车马往来的繁华情景,足以说明,居庸关在两千余年前就已是沟通长城内外的重要门户了。在北齐年间,居庸关曾名“纳款关”,从名字推断,当时的居庸关除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外,在经济贸易上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

居庸关两侧皆高山耸立,峭壁陡不可攀,关城雄踞其中,扼控南下北京的通道。这种绝险的地势,决定了居庸关在历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宋人富弼就曾说,河北一路为天下根本。燕蓟之地,有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此中原险要所恃,以隔绝匈奴不敢南下。《边防考》中说:“居庸者,京师之门户。”明顾祖禹更有“(居庸关)一有不虞,即当倾国争之”的说法。古代军事家称居庸关为“扼控南北之古今巨防”,形容极为恰当。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在描述居庸关路险关雄时写道:“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高适在描写居庸关的诗作还有一首云: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从军事角度着眼,居庸关所在的关沟是古代华北平原通往内蒙古、大同、宣化等地的交通要道,居庸关既可作为中原王朝向漠北开疆辟土的前哨,又可据其险要形势,防备蒙古高原游牧部落骚扰。《金史》中有这样的记载:“中都(今北京)之有居庸关,犹秦之有崤函,蜀之有剑门。”居庸关是都城西北的门户,更是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元代郝经在其《居庸关铭》一文中说:“中原能守则为阳国北门,中原失守则为阴国南门,故自汉、唐、辽、金以来常宿重兵,以谨管钥。”

从燕国设立居庸塞开始,历史上多次决定朝廷命运的战事都发生在居庸关一带。东汉时(公元118年),“鲜卑犯塞,寇居庸关”,鲜卑人攻打居庸关,同汉朝守将大战;北魏时(公元525~527年),杜洛周起义军攻克北魏重兵把守的居庸关,将守关都督元谭赶出关外;辽金两朝的灭亡同样也与发生在居庸关的战事有关。

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金灭辽,金兵先打下居庸关,而后挥师南进,直取辽都燕京(今北京):“宋宣和四年,金人谋取燕京,辽人以劲兵守居庸,金兵至关,崖石自崩,戍卒多压死,遂溃,金人度关而南,入燕京。”金朝后期与蒙古军队多次发生战争,蒙古族部队多次攻破居庸关。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蒙古再次攻金:“帝进至怀来,及金行省完颜纲,元帅高琪战,败之,追至北口,金兵保居庸,诏可忒、薄刹守之。遂趋涿鹿,金西京留守忽沙虎遁去。帝出紫荆关,败金师于五回岭,拔涿、易二州。契丹讹鲁不儿等献北口,遮别遂取居庸,与可忒、薄刹会。”金兵凭借居庸之险固守,元兵久攻不下,最后元兵用计,攻下紫荆关,得关后,绕经涿、易二州,由关内向外,双面夹击才攻下居庸关。这就是元人所说“劲卒捣居庸,北拊其背;大军出紫荆,南扼其吭”的著名战例。之后的元朝末年,明军北上,也是先攻下居庸关,而后长驱直入,一举拿下元大都北京。

《长城:中国的故事》(2015)剧照。

明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率兵攻打怀来。此时,居庸关的守将是都指挥余瑱。朱棣感叹居庸之险时说:“居庸险隘,北平之咽喉,我得此,可无北顾忧,瑱若据此,是拊我背也。宜急取之,缓则增兵缮守,后难图矣。”“路险而窄,北京之襟喉也。百人守之,万人莫窥。”

明代,北方蒙古游牧部落对明边境不断骚扰,明军于公元1372年分三路北伐,后主力军在土剌河遭受重大挫折,明太祖因此放弃了以武力逐步统一草原的想法,继续实施政治上笼络、争取,同时军事上坚持战略防御的方针。以此为转折点,明政府在北方地区开始大量设置军镇,修筑城堡,立卫所,建关隘,置墩台,继之而来的便是旷日持久地营造万里长城。

曾任户部尚书的明代官员边贡描写居庸关:“塞口重关惬素闻,壑烟岚雨镇氤氲。雄吞巨海山形断,秀压中原地脉分。锁钥还思寇丞相,长城不用李将军。倚窗时送东南目,双阙蓬莱五色云。”

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合称“内三关”

明代是万里长城修建的鼎盛时期,也是居庸关修建的鼎盛时期,居庸关的战略地位大大增强,其防御北方入侵之敌的作用也更为明政府所重视。为了应对北方鞑靼不断扰边,明政府在长城沿线设“九边”,即九大边防重镇。除此,又置多重关隘以及其他卫所,从而形成一个前有屏障,后有纵深,以京师为核心的防御网络体系。

明朝于宣化、大同二镇之南,直隶、山西界上筑内长城,故称之为“内边”。“内边者,西起偏关之鸦角山与外边分,东抵直隶延庆之四海冶而复合,延袤二千余里。”其中包括了所谓“内三关”与“外三关”。“所历之关,在直隶为倒马、紫荆、居庸,谓之‘内三关’,而以在山西者为‘外三关’。”

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合称“内三关”。清代大学者顾祖禹曾经把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加以比较,并指出其防御特点:“紫荆、倒马二关,隘口多,守御难遍,内达保定、真定(正定),皆平夷旷衍,无高山大陵之限,骑兵便于驰突。唯(惟)居庸重岗复岭,关山严固,三关之守,居庸险而实易。”可以说,居庸关在军事防御上拥有天然的优势。

与居庸关有关的战争不少,其中便有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也先部已统一蒙古各部,以明廷限制贡马人数和压低马价为理由,分兵四路南下攻明,也先亲自率兵攻大同。太监王振怂恿明英宗率军五十万亲征。王振本身根本不懂军事,明军至大同后,敌军来势极盛,英宗仓皇下令经紫朔关(今河北易县境内)退军。军行四十里后,王振因撤退路线经过他的家乡蔚州(今河北蔚县),害怕大军过境损坏其田园,便强令全军北上改道由宣府(今河北宣化)回京。明军由新路线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境内),瓦剌大军到来,明军尽溃,死伤数十万人,英宗被俘,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此次事件史称“土木之变”。随后也先拥英宗进犯北京。在北京的兵部尚书于谦扶保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并进行了保卫北京城的战役。瓦剌部撤退后,明朝进一步加紧了对北方的防务。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也先送英宗归明。

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土木之变”后,瓦剌以大军进逼北京,朝中许多大臣主张与瓦剌议和。于谦坚持决不能向敌军示弱,与城中守军成功进行了北京保卫战,瓦剌退兵。于谦强调:“前遣指挥季铎、岳谦往,而也先随入寇。继遣通政王复、少卿赵荣,不见上皇而还。和不足恃,明矣。况我与彼不共戴天,理固不可和。万一和而彼肆无厌之求,从之则坐敝,不从则生变,势亦不得和。贵为介胄臣,而恇怯如此,何以敌忾,法当诛。”于是,守城兵士个个奋力守城,没有人再想与敌军讲和。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率兵先打下宣府(治今河北宣化县),再攻破居庸关,而后直取明都城北京,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顾炎武闻说居庸关被李自成攻破,曾感慨地说:“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人心去也。”真是一语中的。

与元朝相仿,清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完全罢修长城的一个王朝。康熙帝不相信长城的堡垒作用,但也留下《出居庸关》《暮秋出居庸关诗》和《入居庸关诗》等诗篇。

《长城:中国的故事》(2015)剧照。

数不清的战例证明:居庸关是一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重要关塞。但居庸关在战争中实现其军事功能并非可以独立奏效,它对京都的屏蔽作用是和其他关隘、卫所相辅而成,互为呼应的。如居庸、倒马与紫荆内三关,总是遥相呼应的。明人于谦曾言:“险有轻重,守亦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噤喉。论者常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正如秦人守函谷而不知武关不固,咸阳遂倾;蜀人守剑阁而不知阴平已逾,成都先丧也。”同是明人的劳堪说:“居庸,吾之背也;紫荆,吾之喉也。卒有急,则扼吾喉而拊吾背。”元兵对居庸、紫荆两关实施拊背扼吭的战略并取得胜利,就是明证。

辽金时期,居庸关除了显赫的军事地位外,已经成为南来北往的交会之地,促进了南北地区在经济文化上的繁荣发展。公元936年,居庸关所在地区被后晋割让给辽国。辽国很重视农业发展,将大量的汉人迁到长城以北,这样使得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广为传播,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辽朝实行五京制度,以国都临潢为上京,以大定府(今辽宁凌源市西)为中京,以析津府(今北京市)为南京,以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为西京,以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市)为东京。辽的“五京”不仅是相应地区政治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其中尤以南京(今北京)最为繁荣。作为当时交通要塞和南北交会之地的居庸关,在辽国南京(今北京)与西域、中亚等地进行的广泛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亲征,经居庸关回京,京师各衙门官员都来迎驾,在居庸关举行了十分盛大的仪式。据相关史料记载,参加这次欢迎仪式的中外文武群臣和百姓竟达一百多万人,由此可知历史上居庸关的繁华。

明朝中期以后,明朝的军事防御重点转移到山海关一带,居庸关的军事地位开始下降。

清朝时,由于长城内外都已纳入版图,清朝统治者罢修长城。伴随着长城军事防御作用的减弱,居庸关的军事地位进一步下降,逐渐成为一个历史遗迹。

居庸关的景观与文化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著名的古关城,所在陉在“太行八陉”中排列第八,即扼控军都山的军都陉。它所在的峡谷属于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现在的居庸关南北券城仍存有北魏、辽、金时期的遗迹,部分城台用六格砖和小城砖砌筑。元代,在关城南北建了两个红门,设立有关卡和斥堠(烽火台)。关内建有行宫、寺院和云台等建筑。

居庸关关址以及所辖范围历代不一。明代的居庸关是隆庆卫(后改延庆卫)的戍守范围:“居庸关,东至西水峪口黄花镇界九十里;西至坚子峪口紫荆关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榆河驿宛平县界六十里;北至土木驿新保安界一百二十里;南至京师一百二十里。”由上可知,其疆域东至西水峪口与黄花镇交界,北至土木驿与新保安交界,南至榆河驿与宛平县交界,东西长105千米,南北宽90千米。在这个范围内有75千米长城:有关城、上关、八达岭、南口、长峪、镇边等六座城池;有六十一座屯堡;有土木、榆林、居庸关、检河四驿。这个范围总称“居庸关”,又叫“延庆卫”。

现存的居庸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是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对此次关城城池的修建,明朝的巡关御史王士翘在《西关志》里有详细记载:“按居庸关城垣,前代无考。洪武元年,徐达、常遇春北伐燕京,元主夜出居庸关北遁,二公遂于此规划建立关城,以为华夷之限。周围一十三里有半二十八步有奇。东筑于翠屏山,西筑于金柜山,南北二面筑于两山之下。各高四丈二尺,厚两丈五尺。南北各设券城,重门二座,城楼各五间,券城楼各三间,水门各两空,南城西水门闸楼三间,四面敌楼一十五座,共城楼五十七间。关城外,南北山险处,共筑护城墩六座,东南、西南各一座,东北二座,西北二座。烽墩一十八座。隆庆卫地方。”徐达、常遇春修居庸关长城是有关明代修建长城关隘最早的记录,由此可见居庸关战略地位之重要。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居庸关:“明洪武二年,大将军徐达垒石为城。三年,置守御千户所。永乐二年,置隆庆卫,领千户所五,以为京师北面之固。”

徐达所修的居庸关城规模很大,除上述关城外,还有南口门和上关门。南口门在关城南十五里,是一座堡城,其城上跨东西两山,下当两山之卫,周围二百丈五尺。南北城门有城楼二座,敌楼一座,偏左为东西水门,各一空。护城东山墩一座,两山墩三座,烽火台九座。属隆庆卫地方,裹口紧要。上关门,在关城北门外八里,周围二百八十五丈,护城墩东山二座,西山二座,烽火台十二座。

居庸关自洪武时建关,明景泰初年及其后屡经修缮后,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到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军事设施齐备。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

居庸关城建立以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政府在此置守御千户所;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为了彻底孤立元朝残余势力,朝廷将大漠以北的大量蒙古人迁到长城以内,当时被公认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关城有四个,而居庸关就是其中之一。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朝廷在居庸关置卫,下领千户所五处,作为京师北面固防的措施之一。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居庸关修筑水关水门。

《长城:中国的故事》(2015)剧照。

王士翘所著《西关志》中载:“南环凤阙,北枕龙沙,东连军都之雄,西界桑乾之浚。其隘如线,其侧如倾,开若扪参,降若趋井。翠屏吐秀,金楹吞奇,跨四十里之横岗,据八达岭之要害。诚天造地设之险,内夏外夷之防云。”它相当生动地写出了居庸关形胜的险绝。

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没有停止对长城的修筑,以加强长城的防务。其工程之大,耗资之巨,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居庸关在这一历史时期也得到了发展,是继元朝居庸关大规模建设后的第二次辉煌,并达到它的鼎盛时期。其下所辖隘口众多:

中路隘口十二处:双泉口、贺伯口、陈支良口、黄土岭口、石佛寺口、青龙桥东口与西口等。隶居庸关,委派官员一名管之。

北路隘口六处:化木梁口、花家窑口、于家卫口、石峡峪口、糜子峪口、河合口。隶居庸关,委派官一员管之。

南路隘口十二处:晏磨峪口、大峪口、汤峪口、谭峪口、水峪口、苏林口、小枯将口等。隶居庸关,委员一员管之。

东路隘口十四处:灰岭口、养马峪口、虎峪口、德胜口、锥石口、雁门口、门家峪口、西水峪口等。把总一员统之。

西路隘口:

白羊口隘口十处,守备一员统之,有白羊口堡城。

长峪城隘口十六处,把总一员统之,有长峪城。

横岭隘口十四处,把总一员统之,有横岭口城。

镇边城隘口二十三处,把总一员统之,有镇边城。

明时兵部尚书于谦曾言:“居庸京师之门户,乃以佥都御使王熔镇居庸,创建城垣。”“土木之变”后,明政府又修缮了居庸关。这次所修的居庸关城垣,是在徐达、许廓所修关城基础上的又一次扩建。工程在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完工。至今,居庸关南北关门上还有“居庸关”字样的石匾,旁边还有小字题记“泰伍年捌月吉日立”。景泰年间,居庸关城的建制达到了最完备的程度。关城之内设有衙署、书馆、庙宇、粮仓、神机库等各种相关的建筑设施。居庸关的范围也分为五道防线:北面有岔道城、八达岭、上关城,南面有南口,加之居庸关关城,合为五道防线。此时,居庸关在军事防御方面也达到最完备的程度。

居庸关关城及其防御功能与八达岭密不可分。《西关志》载:“八达岭,在关北三十里,其城高二丈五尺,厚一丈,长六百八十丈,南北城门城楼二座,敌楼二座,城铺两间,护城东山平胡墩一座,西山御戎墩一座。弘治甲子秋七月,经略边备大理寺右少卿吴一贯规划设立,逾年告成。至今每遇春秋,守关者率兵于城外挑掘偏坡、壕堑,以防虏寇。隆庆边地方,外口尤为紧要,失此不守,则居庸不可保矣。”

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

自古以来,就有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在《西关志》中,其《居庸图论》载:“居庸关两山壁立,严险闻于今古,盖指关而言,愚窃谓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是岭,关山最高者,凭高以拒下,其险在我,失此不能守,是无关矣。逾岭数百步即岔道堡,是关北藩篱,守岔道所以守八达岭,守八达岭所以守关也。由八达岭南下关城,真所谓降若趋井者。关北门外即阅武场,登场而望,举城中无遁物,虚实易现,况往来通卫,道路日关,虽并车可驰,故曰:险不在关城也。关东灰岭诸隘,外接黄花镇、内环陵寝,更为重地,经画犹或未详。关西白羊口,号称要盖。城西门外去山不十丈,而山高于城数倍,岗坡平漫,可容万骑,虏若据山,则我师不敢登城,拓城以跨山,今之急务也。长峪、横岭近通怀来,均之可虑,而横岭尤孤悬外界,山高泉涸,军士苦之。镇边城虽云腹里,亦喉舌地。川原平旷,无险阻之固,雨霪溪涨,淹没濒仍,越此而南即长驱莫遏矣。是故镇边之当守,其形难察也,此固一关险夷,然去京师咸仅百余里耳,门户之险甚于潼、剑,设大将,屯重兵,未雨彻桑之谋,其可一日不讲哉?”后顾炎武也说:“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若建瓴若窥井。故昔人谓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而岔道又八达岭之藩篱,元人于北口设兵,洵得地形之便者。”同样强调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

八达岭城堡始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后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重建,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城堡。开有东西两门,东门匾额题“居庸外镇”,西门题“北门锁钥”。八达岭因在高处(海拔约600米),居高临下,比居庸关城更险要。所以前人说“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整条关沟两边,层峦叠嶂,悬崖峭壁,下临深沟,古称绝险。居庸关和南北两口形成重关迭险,真个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何况山上还有长城环护。难怪古人会感叹“燕京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

八达岭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中非常雄伟壮观的一段。此段长城墙身高大坚固,平均高达7.8米,上窄下宽,墙基宽约6.5米,顶部平均宽5.7米。墙基用整齐巨大的花岗岩条石铺成,每块都重达千斤以上。城墙上部包砌大城砖,里面充填土石。城墙顶部用方砖铺砌,平整坦荡,可容五马并行,或十行并进。城墙上两旁有矮墙,称女墙。内侧女墙是防跌的;外侧女墙有垛口,上部小口供瞭望敌情,下部小口供射击。城墙上每隔300米到500米就有一处敌楼或墙台,作为巡逻放哨或者攻战用。敌楼下层还可以住人或放武器,彼此互为犄角,可以交叉射击。在城墙里侧,每隔一段距离有券门,门内的石阶是守兵上下城墙的路径。沿长城的制高点上设有烽火台,以传递警讯。一旦发现敌人,昼则放烟,夜则举火,以求将信息迅速传送到后方。以上这些设施构成一套完整的防御工事。这里的长城有两处高峰:北高峰和南高峰,最高点海拔约为1000米。

居庸关,狭义上仅指居庸关城;广义上则包括南口至八达岭范围内一共五十里的关城。南口,北魏时称为下口,北齐时为夏口,元代时叫南口。八达岭,在元代被称为居庸北口。八达岭关城重重。有八达岭关城(下口关)、上关关城、居庸关城、南口关城四道关城。南口关城是进入居庸关八达岭的前哨据点,南为沙河、玉河平川,自南口入山,群山开始。南口关城建筑在两山中间,关城规划为菱形,城门道路自南北菱尖穿通。这是八达岭关口第四道防线。再向北行七里为居庸关城。居庸关城作为卵形,四周高山环抱,地势十分险要,林木苍翠。居庸关城是八达岭关口的第三道防线。关城的中心建筑有元代泰宁寺过街塔一座。塔的台基俗叫云台。台子全部用大型石块建筑,原来在台上建有三座喇嘛塔,现已毁掉,只留一个石台。台上列塔,台下有个洞可以行人,叫作过街塔。过街塔源于喇嘛教,是喇嘛教的一种建筑类型,在内蒙古、云南、青海等地皆有实物存在。台下的门洞做圭角形,两壁布满雕刻,在门口券石两旁雕有交叉金刚杵组成的图案,以及刻有象、猛龙、卷叶花和大蟒神,正中刻金翅鸟王。洞内壁雕刻四大天王,气宇轩昂。四大天王间刻陀罗尼经咒颂文,用兰咱(梵文)、伽嘎(西夏文)、土波字、元国书(巴思巴制造的新蒙古字)、畏吾(旧蒙古文字)、汉字、唐古特(西夏文)共6种文字刻成。还有巨大的天王形象栩栩如生,是元代雕刻艺术的佳品。

《长城:中国的故事》(2015)剧照。

居庸关关城拥有万里长城最高的关楼:居庸关长城有关城门楼2座,南北城门各1座,均建筑在10米高的城台上,自身高21米,通高31米,比嘉峪关关楼通高高5米,比山海关通高高7米。面阔5间,为三重檐歇山式绿琉璃剪边布瓦心楼。

从居庸关再北行8里为上关城。上关城建设为椭圆形,亦南北二门,建在陡险的山丛中,成为居庸关前部的一个卫城,实际是八达岭的第二道防线。形制较小,但是可以用较少的兵力抵御众多的敌人。

“居庸叠翠”列入“燕山八景”

居庸关自南口至八达岭五十里的这段关城,龚自珍对其曾有极其详细的描述:“南口者,下关也,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十五里,曰中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上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八达岭,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盖自南口之南门,至于八达岭之北门,凡四十八里,关之首尾具制如是……下关最下,中关高倍之,八达岭之俯南口也,如窥井形然。”

居庸关长城还有独一无二的人字形长城:人字形长城在北门关楼西侧山坡上,修复时是按照原貌修复的。为什么这段长城要筑成人字形,它有什么特殊功能,目前还不清楚。此种结构在整个万里长城上还未曾发现。

因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居庸关多次遭到破坏,又多次被修复。如今的居庸关、八达岭是著名旅游区。关城附近自然景观十分壮美,早在金明昌年间,“居庸叠翠”即已列入“燕山八景”。

由于居庸关附近的山大多为石峦,树木繁茂,野花遍地,翠色如波。远远望去,好似叠翠层层挂于山崖,十分美丽。于是,乾隆年间在此立碑,称“居庸叠翠”。现在乾隆御笔亲题的石碑虽然已经不存,但居庸关美景仍在,与雄伟的居庸关关城相互辉映。

明人所作《燕京八景图诗序》中说:“(居庸)关之中,延袤四十里,两山夹峙,一水旁流,关中有峡曰弹琴,道旁有石曰仙枕,两崖峻绝,层峦叠翠……故曰居庸叠翠。”

《长城:中国的故事》(2015)剧照。

1982年,居庸关又以其重要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价值,划入八达岭风景名胜保护区,成为其中重要的景点。自1992年春,居庸关长城又得到很好地修复。此项工程历时五年,至1997年底竣工。共修复长城4142米,敌楼、铺房、烽燧等建筑28座,建筑面积约3万余平方米。还修复了关城内外寺庙、粮仓、牌坊、衙署和书馆等各种建筑物,面积近1万平方米。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居庸关总能引人无限遐思。金代诗人蔡珪《出居庸》一诗云:

乱石妨车毂,深沙困马蹄。天分斗南北,人间日东西。

侧脚柴荆短,平头土舍低。山花两三树,笑杀武陵溪。

元代诗人萨都剌也有《过居庸关》诗云:“居庸关,山苍苍。关南暑多关北凉。天门晓开虎豹卧,石鼓昼击云雷张。关门铸铁半空倚,古来几多壮士死。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雨阴风泣山鬼……”

我国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在鸦片战争时期曾经两次游居庸关。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魏源到驻守在古北口的直隶总督杨芳家中做教师。教书之余,他研究北边防务,写有《居庸关五绝》(三首):“一登八达岭,回视如窥井。何意塞门关,天成云外境。”二十一年后,魏源又写下了《居庸关七绝》三首,其一云:“十里嵚奇托一程,连云虎跨是关城。雄山尚作窥边势,古涧难平出塞声。”

本文选自《关隘拱卫的中国》,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安介生

摘编/何也

编辑/王铭博

校对/陈荻雁

发布于 2025-07-01 06:24
收藏
1
上一篇:12部震撼心灵,逆天韩国电影揭露肮脏现实,直击黑暗深处,全程捂眼慎入! 下一篇:高质量发展看中国|陕西西安,打造“枢纽对枢纽”战略,联通欧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