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中国|陕西西安,打造“枢纽对枢纽”战略,联通欧亚新篇章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 陕西西安:“枢纽对枢纽”联通欧亚
西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连接欧亚的重要枢纽。如今,西安正以“枢纽对枢纽”的模式,不断拓展欧亚间的互联互通,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西安的地理优势
西安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地带,是我国连接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重要节点城市。西安北临黄土高原,南接秦岭山脉,东临黄河,西濒渭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二、西安的枢纽地位
1. 交通枢纽:西安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拥有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火车站等交通设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航线网络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2. 通信枢纽:西安是我国重要的通信枢纽城市,拥有多个通信运营商的基地,通信网络覆盖全国。
3. 物流枢纽:西安是我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拥有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综合保税区等物流园区,物流通道辐射全国。
三、“枢纽对枢纽”联通欧亚
1. “空中丝绸之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与欧洲、中亚、西亚等地区多个城市开通直飞航线,实现“枢纽对枢纽”的空中互联互通。
2. “陆上丝绸之路”:西安至哈萨克斯坦的“长安号”

相关内容:

央广网西安6月29日消息(记者陈锵实习记者常树浩)盛夏的西安浐灞国际港,集装箱鳞次栉比,汽笛声声。走进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装卸车往来穿梭,轰鸣声不绝于耳,现场一片繁忙。

这壮阔物流图景的背后,是中哈“双枢纽”跨境协作的坚实落地。6月10日,占地147亩的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正式投用,与本土场站高效联动,标志着两地共建的“枢纽对枢纽”物流模式全面落地。

作为服务全国向西开放的关键引擎,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已深度参与跨里海走廊建设,并通过陆空协同新通道织密欧亚物流网络。随着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等国际机构相继落户,一幅以通道带物流、以平台促合作的“一带一路”丝路合作新画卷,正在西安渐次铺展。

枢纽引擎:集结中心织就全球物流网

轰鸣的汽笛声,回荡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作为服务全国向西开放的物流枢纽,这里已成为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核心支点。

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西安国际港站,一列列钢铁长龙从这里驶向远方(央广网发 西安浐灞国际港供图)

“班列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连续七年全国第一,”西安国际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军向记者介绍。2024年,西安深度参与跨里海走廊建设,其班列运量已占全国总量的50%。18条国际干线在此交织,一张横贯欧亚、通达全球的物流网络加速织就。

与此同时,空中丝路不断拓展。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创新实施“直提直装”模式,新开西安至米兰、马德里等多条货运航线,率先实现中亚“五国七城”通航全覆盖,“陆空协同”的开放大通道轮廓愈加清晰。

腹地变前沿:开放动能澎湃释放

昔日内陆腹地,今日开放前沿。

西安市商务局自贸综合信息处处长王睿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今年前5个月,西安市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1.5%,高于全国增速9个百分点。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功不可没——年内已培育35项创新案例,涵盖数字经济、跨境融资等多个前沿领域。制度型开放红利,叠加“自贸+综保+口岸”平台优势,让西安在开放中跑出“加速度”。

在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内胆成型线单线20秒内就可完成一台高端洗碗机内胆的组装(央广网发西安浐灞国际港供图)

这份活力投射于企业身上,更为具象。在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车间,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高端洗碗机内胆20秒即可组装完成。“六成以上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西安)出口,运输周期仅需7至15天!”总经理陈钊感慨。截至目前,康佳已有22.9万台白色家电搭乘中欧班列(西安)走向23个国家。

产业链升级:“双向奔赴”共享发展硕果

对外开放的深化,在产业链深度融合中开花结果。

走进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哈萨克斯坦蜂蜜、菜籽油引人驻足。“咥一碗地道油泼面!”爱菊健康生活体验馆内,老陕们大口品尝着来自哈萨克斯坦麦田的醇香。这正是“三位一体”跨国产业体系的生动缩影——依托哈萨克斯坦北哈州、阿拉山口综保区及西安浐灞国际港建成三大园区,爱菊打造出“从种子到筷子”的粮食产业链闭环。

“上半年向国内发运饲料小麦粉近10万吨。订单农业和联合种植的深入发展,未来会有更多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源源不断运回西安。”副总经理王方介绍。中国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当地农产品借力中欧班列源源不断走入中国家庭,形成惠及两国民生的“双向循环”。

在西安浐灞国际港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来自上海、苏州、合肥、株洲等地的各类货物等待被运往中亚(央广网发西安浐灞国际港供图)

阿拉木图的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更成为这一循环的“加速器”。6月10日,该码头正式投用,与西安本地的哈萨克斯坦码头遥相呼应,实现从“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的运输升级。

“码头总投资6210万美元,主要建设‘装卸堆存、运输换装、存储展示、综合办公’4大功能区,”中哈(西安)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销售副经理达尔汗介绍。这是西安浐灞国际港建成运营的陕西首个海外场站项目,将成为中国向西开放通道的境外“第一站”。记者了解到,“重箱去重箱回”的物流模式有效提升集装箱周转率,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为中哈经贸合作打造新典范。

向未来:丝路画卷渐次铺展

以通道带物流,以物流促贸易,以贸易强产业——开放平台的升级裂变效应正在释放。当前,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已落户西安浐灞国际港,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国际协会中国代表处落户西安,多国铁路公司纷纷来此洽谈合作,西安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枢纽”正不断升维,蓝图加速铺展。俄罗斯莫斯科、阿塞拜疆巴库等地的海外场站启动建设,布达佩斯等新场站项目加快谋划,“班列+海外仓”一体化布局推进。与此同时,首趟中国—中亚人文旅游班列蓄势待发,3家丝路长安文化餐厅将落地中亚国家,开放的内涵正从经贸向文化、旅游等多领域延伸。

面向未来,西安正以陆港为笔、以丝路为卷,书写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代新篇——一列列“钢铁驼队”跨越山海,将陕西声音、中国智造传递至世界角落,让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互联互通的新时代,续写更加壮丽的丝路新传奇。

来源: 央广网

发布于 2025-07-01 06:24
收藏
1
上一篇:京华物语,居庸叠翠映古关,探寻居庸关的绝美风光与历史传奇 下一篇:走好三个“一公里”,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