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藏庄严佛教微电影,行脚灵隐——探寻灵隐寺的禅意之旅

《行脚灵隐》是一部以华藏庄严佛教为主题,描绘了灵隐寺这一佛教圣地历史、文化、宗教生活的微电影。以下是对这部微电影的简要介绍:
故事背景: 影片以灵隐寺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位年轻的修行者在灵隐寺行脚的故事,展现了灵隐寺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宗教文化和修行者的心灵历程。
剧情梗概: 主人公小僧在灵隐寺修行多年,因对佛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决定行脚灵隐,探访寺庙周边的佛教圣地。在行脚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见证了灵隐寺的繁华与沧桑,也领悟到了佛法的真谛。
影片亮点: 1. 灵隐寺的历史文化:影片通过对灵隐寺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佛教文化的描绘,让观众领略到这座千年古刹的独特魅力。 2. 修行者的心灵历程:影片以小僧的视角,展现了修行者在灵隐寺修行过程中的感悟和成长,传递了佛法智慧。 3.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影片将灵隐寺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4. 情感共鸣:影片以真实的故事、细腻的表演,引发观众对人生、信仰、自然的思考,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影片意义: 《行脚灵隐》不仅是一部展示佛教文化的微电影,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启示意义的影片。

相关内容:

视频加载中...

《行脚灵隐》: 梵仪·无声

华藏庄严佛教微电影第二部优秀作品,以2015年释迦牟尼佛诞辰,浙江杭州佛教界630名行脚僧人,践行佛教传统,持钵受供为主线拍摄而成。

片中,短短1分34秒的时间里,托钵祖制的界、清、定、慧,展露无遗。在高速摄影下,肉眼看不见的每一个唯美瞬间,及其特写、远景,距离的拉伸,幽隧深远的背景音乐,都赋予了影片透彻淋漓的高度表现力。

生命中有多少无声的时刻

却都能够在宇宙中发生着回响

那是人与自然的息息相连

哪怕它们或许只是平凡之中的平凡

如果千年前

佛陀对我们佛性的召唤

可以唤醒我们

内心深处的庄严

我们又何故吝啬生命

忘失佛足下曾经无畏的誓言

2015年的四月初八

佛陀仿佛再生在菩提树下

斗笠、芒鞋、钵

630名行脚僧人

高速摄影、音乐、特写

把1分34秒的整齐划一

衬托出的无声梵仪

用最短的一个记录

重现了佛家威仪的全部

掌中的钵

托举世间福德

合掌至诚

礼敬肃目端额

渐行渐远

旧颜即是新颜

咫尺西天

佛境自然呈现

(文:落世光)

托钵行脚

托钵行脚源自2500多年前的印度佛教传统,其意义之一是方便修道,二为福利世人。

"钵"的佛教常识"佛制比丘,三衣一钵"--佛教中,钵是出家僧人必备之物,为比丘十八物之一。僧人出门乞食时之食具。其材料、颜色、大小,均有定制,不得随意改变。钵只可盛放食物,不得存放任何其他物品,包括金银宝物等。这是佛制之乞食法门,日中一食,充饥之法,正意味佛法不离世间觉的写照,修行不得脱离五欲六尘,而面对尘欲以炼心、修心、证心之功,以达心境自在为趣向。

"托",指出家僧以手持钵,乞求布施。佛陀制定托钵,令出家众不得从事生计营业,亦不可蓄存财富物资,惟以延续色身、长养慧命之故,出家众为资养色身及令众生种福田而乞食,其意义有二:一是自利,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二是利他,为福利世人,给予众生种福田的机会。乞食为出家僧众清净之正命,乞食时以维持生命为限,心不贪着,故得食时不喜,不得亦不忧,唯以除旧疾,养气力为要。

"行脚",出家人要"行脚",即走路,是中国佛教的美德。

禅意微电影,探索心灵世界最高贵的孤单。浓缩着点滴,让我们的世界绽放佛国的精彩。

六祖寺影视中心

征集禅意微电影制作团队和个人QQ: 7236994

发布于 2025-07-01 23:37
收藏
1
上一篇:黑网难逃,扫黄打非行动中的微电影力作 下一篇:广州国际微电影(短视频)大赛再创辉煌,参赛数量再攀高峰,各大奖项盛大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