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我不要忘记点击“关注”,您的支持与分享,是我最大的写作动力!
文丨汲影说
编辑丨汲影说
1.早期合拍
事实上,两地的电影互动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便开始了,黎民伟兄弟创办的香港民新电影公司曾多次赴内地拍摄孙中山革命活动纪录片及戏曲片。1925年,由该公司出品的首部香港长故事片《胭脂》亦是在广州拍摄而成。

新中国成立前,内地影人与资金曾多次南下,为日后香港电影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国后,受统战政策的需要,部分香港电影公司仍与内地保持着频繁且密切的互动。
1979年,香港导演杜琪峰曾赴广东山区拍摄其处女作影片《碧水寒山夺命金》,该片由“凤凰”电影公司发行,成为了“第一部赴内地拍摄完成的香港电影”。
1981年,香港“中原电影公司”在河北嵩山少林寺拍摄了影片《少林寺》,该片可以被视为七十年代后期张彻导演少林系列的传承,在内地与香港电市场中均取得了惊人的票房。另一方面,1983年,著名导演李翰祥怀抱寻根的文化追思来北京执导《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双片,则更具历史意义。

总而言之,这两次合作明示着早期合拍片的两种动因:一种是商业上的需要,另一种则属于对中华文化母题的守望。
然而,伴随着香港电影日渐没落,尤其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及2003年“非典”来袭后,北上寻求合作,似乎已经成为了香港电影的必选之路。
内地电影政府部门对此也表现出自上而下的支持力度,1998年6月香港电影界选派团体访问北京,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此次访问为合拍片争取到了优惠政策;1999年8月7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广播影视系统与香港民间交往的管理规定》;2000年为10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对外经贸合作部与文化部联合发布了《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

从中可以看出,尽管中央政府是抱着积极态度吸引香港影人来内地合拍电影的,但并未在电影审查制度上为其做出差异性规定,合拍片中若出现反映“不良意识”或“与国情不符”的内容,则也会面临着被要求删减甚至无法在内地上映的风险。巧合的是,新世纪以来的第一部刑侦题材陆港合拍片,正是被“删改”出来的。
2003年,陈嘉庆、林超贤执导的影片《豪情》是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香港雄星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该片以两个年轻人创办色情杂志的故事为外壳,探讨了当代青年在面对困难、诱惑与处理情感时的态度。

而在内地上映时,该片被处理成了陆港两地警方联合侦破跨境涉黄案件的影片,片名也改为《天罗地网》。影片讲述了公安李怡红(内地女演员张延饰),在同为公安的姐姐指导及影响下,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女警官,她协助香港警署侦破犯罪集团,成功破获出版色情刊物等一连串案件,给犯罪团伙及色情业以沉重打击。港版影片的开头,阿忠(古天乐饰)身后的背景是五十名靓丽的女郎,内地版则处理为香港警察热情迎接内地公安李怡红的场面。此外,内地版本中还添加了大量内地公安李怡红与香港警方代表何警司(李修贤饰)派员进行偷拍、窃听和跟踪等侦查工作的情节,而这两位内地与香港的警方代表,也逐渐在工作中磨合成了好友。
2.“三岔口”由香港导演陈木胜拍摄的《三岔口》则是CEPA协议签订后,香港与大陆合拍的首部刑侦题材影片。
导演陈木胜1961年生于香港,自少年时代开始,陈木胜就痴迷于邵氏公司出品的武侠片,每逢张彻、刘家良导演的影片上映,他都要跑到家对面的启德游乐场买票观看,且犹爱片中李小龙的打戏。他甚至想象着,如果自己有一天能有机会拍电影,就要拍这样的电影。1980年,中学毕业的陈木胜因偶然间在报纸上读到丽的电视台的招聘启事,于是决定前去试试。谁也无法想到,丝毫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陈木胜竟然被录取了,由此开启了他的影视从业生涯。入行后的陈木胜勉励好学,很受当时的武侠剧名导萧笙器重,后来丽的电视台被远东集团收购,萧笙便带着陈木胜一起到无线工作。

在无线的这段日子,正是陈木胜开始展头露角的时期,仅仅两年时间陈木胜便做到了副导演,跟着杜琪峰拍了九个月的戏。这段经历令他受益匪浅,杜琪峰将《雪山飞狐》结尾的大场面交予陈木胜处理,这对一个新人来说是十分难得的的机会和挑战,而陈木胜也在此时展露出他强悍的动作场面掌控天赋和能力。
1987年,在电视界磨砺了七年的陈木胜,初涉影坛,黄百鸣找其为自己的影片《呷醋丈夫》做执行导演。1990年,入行十年后,陈木胜第一次独立执起电影导筒,拍摄影片《天若有情》,该片上映后票房一路飘红。

1996年,可以说是陈木胜创作生涯的转折之年,当年陈木胜拍摄了影片《冲锋队怒火街头》。在这部影片中,陈木胜以纯熟流利的镜头组接、节奏动感的音乐配合、干净利落的枪战与追逐戏、轰天震地的爆破场面斩获了第16届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剪接奖,而这些元素亦成为日后陈木胜电影的标配。1997年,陈木胜辞去电视台工作,执导了由成龙主演的动作巨制《我是谁》。这部戏对于陈木胜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他对此曾深有感悟:“我不想拍太多类型,也不想尝试用太多不同的方法来拍电影,只是希望单单走动作片的路线。”
之后《特警新人类》的成功使陈木胜逐渐向香港主流商业导演迈进。2000年,陈木胜乘胜逐北拍摄了《特警新人II:机动任务》,但该片并未获得票房上的成功,观众的评价也一落千丈。这对陈木胜来说无疑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打击,他毅然决定通过“息影”来反思自己。2003年,沉寂两年后的陈木胜重新坐在监视器前拍摄了影片《双雄》。该片以“催眠”为故事发展的推动力,将大量心理因素融入叙事,力图将人性与人心影像化,这便使陈木胜的创作风格又一次发生了转向。2005年,陈木胜拍摄了CEPA协议签订后的首部刑侦题材合拍片《三岔口》,他开始关注内地市场,对影片的情节作复杂化处理,选择正面立意,因此该片的“风格很可能更适合内地观众的口味。”

《三岔口》的名字实际上来源于传统京剧剧目《杨家将演义》中的回目,同样是讲述三个主角在夜宿时发生的故事。因为这个回目中无论是人物还是剧情,都和影片中三位主角陷入的选择和矛盾类似,且在粤语中“三岔口”的读音很难发出来,使导演陈木胜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于是正式定为片名。
影片由一起买凶杀人案开始,郭富城饰演的警员孙兆仁奉命押解能够证明饶天颂集团洗黑钱的污点证人回港。饶天颂(罗嘉良饰)表面上是正经商人,但背地里却是境外集团洗黑钱的的中转站。而涉案期间,饶天颂的资产被冻结,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幕后老板的钱,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干掉污点证人。饶天颂请了杀手阿曲(吴彦祖饰)帮忙除掉证人,这便有了影片开场时警员孙兆仁及证人遭到的伏击,证人被杀。而杀手阿曲也并非一个遵守常规的人,完成任务的他并没有听从经纪人的安排离港,反而又高调的回来了。

引发阿曲返回的正是孙兆仁,因为阿曲认识他的女朋友。孙兆仁的女朋友素芳已经失踪十年了,孙兆仁找了她十年,并因此变得失意且偏执。接着是杜厚生(郑伊健饰)的出场,作为饶天颂的律师,除了帮他打官司外,双方私下的关系也非常不一般。
证人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死亡,孙兆仁自然而然的就联想到了饶天颂,毕竟证人死亡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孙兆仁试图向饶天颂讨个说法,在饶天颂集团楼下与保安发生冲突后被杜厚生拦下。
饶天颂的钱还没解冻,但他背后的境外集团已经着急了,他们利用中间人詹叔联系饶天颂,詹叔看似玩笑的警告毫不客气,暗示饶天颂如果再搞不定钱的问题,他儿子就会有危险。偏偏就在这个时候,饶天颂的儿子失踪了,这就顺理成章的让饶天颂认为是詹叔绑架了自己的儿子。剧情发展至此,导演将三个先后出场的主角都用饶天颂串联了起来,孙兆仁作为警员盯着饶天颂,钱未解冻前杜厚生仍需为饶天颂工作,而阿曲则是被饶天颂请来的杀手。调查过程中,孙兆仁无意间发现杜厚生的老婆艾米(李心洁饰)长得很像素芳,而且她生活看似幸福,私下却经常去看心理医生,这反常的举动让孙兆仁将注意力转向了杜厚生。随后,孙兆仁得到线报,有摄影师意外拍摄到饶天颂儿子失踪前的照片。
孙兆仁前往调查,却发现摄影师早已死亡,并在现场偶遇了杀手阿曲,就此引发了双方的第一次交手,导演利用较长篇幅展示了两位的追逐戏。在接下来的打斗过程中,阿曲收手没有杀害孙兆仁,加上片头的暗杀,阿曲已经两次对孙兆仁手下留情。原因是阿曲在刚出道做杀手时意外杀死了素芳,他看到孙兆仁多年来的执着寻找,心存愧疚,所以他不仅不杀孙兆仁还对他施以援手,告知孙兆仁饶天颂儿子失踪的当晚杜厚生曾出现过。在儿子失踪半个月后,饶天颂终于忍耐不住,打电话询问詹叔自己儿子的下落,詹叔,如果钱还搞不定,不要说他儿子,就连自己和饶天颂都会消失。

这通电话再加上警方叫他来认尸的刺激,饶天颂的心理防线崩塌了,他主动找到詹叔开战。两败俱伤后,杜厚生出现了,原来这一切都是他的计谋。这一情况被跟踪侦查多日的孙兆仁发现,一番搏斗后,濒临死亡的杜厚生被艾米救下,并最终得到了法律的制裁。复杂叙事成为了本片的突出特点,这也是以往内地刑侦题材影片中所极少出现的。导演陈木胜围绕着故事的核心冲突设置了多条叙事线索:作为警员的孙兆仁的线索、担任律师的杜厚生的故事和身为杀手的阿曲的经历。
导演给这几个先后出场、生活轨迹分离而又重合的男人均设置了复杂的心理图景:警员孙兆仁因为失去爱人变得失意与偏执;身为律师的杜厚生在法庭内战无不胜、在法庭外家庭幸福,但他却始终迈不过良心与职业道德间的坎道;身手了得、性格放任不羁的杀手曲竟然爱上了自己的经纪人阿定,还对在自己第一次任务中意外殒命的女子心怀愧疚……各种纷乱的案件线索与复杂的人物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紧凑而严密的网,整个故事在一个接一个的悬念中展开,从洗黑钱污点证人被杀到杀手阿曲对孙兆仁的复杂情感,从孙兆仁对失踪女友的十年找寻到律师杜厚生长相酷似素芳的妻子艾米,从私家侦探的死到饶天颂之子饶夏被杀,从饶天颂与詹叔的同归于尽到阿曲与阿定的死,随着故事的层层推进,观众的完型心理被渐渐填充,人性的挣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参考文献:
- 任惠华. 中国侦查史:古近代部分.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1.
- 章柏青, 贾磊磊. 世纪风云中的历史记忆与民族影像——《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序.当代电影, 2005, (06): 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