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传奇,半部电影解码,丧家之犬背后的孔子人生

《孔子》这部电影通过半部电影的时间,揭示了孔子为何会沦为丧家之犬的历史原因和深层背景。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简要分析:
1. 社会动荡: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这样的一个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孔子倡导的仁爱、礼治等思想难以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实施。
2. 孔子思想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孔子主张的仁爱、礼治、道德教化等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有些超前。当时的诸侯国统治者更注重权力和利益,对于孔子的思想并不感兴趣。
3. 孔子周游列国:为了推广自己的思想,孔子曾周游列国,试图说服各国的君主。然而,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原因,孔子并未得到任何一位君主的真正支持。在游历过程中,孔子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境,逐渐沦为丧家之犬。
4. 孔子与弟子们的分离: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与弟子们也经历了分离。这使得孔子在推广思想的过程中倍感孤独和无助,进一步加剧了其沦为丧家之犬的境地。
5. 孔子晚年回归鲁国:在周游列国无果后,孔子最终回到了鲁国。尽管他晚年得到了一些尊重,但他的思想并未得到广泛传播和实施。
综上所述,《孔子》这部电影通过半部电影的时间,展现了

相关内容:

前言

2010年,来自香港的周润发发哥主演了电影《孔子》。

这部电影的阵容相当震撼,除了周润发这位超级大佬外,还有实力派演员陈建斌老师,然而,电影播出后的反响属实平平,豆瓣评分只有5.6。

很多人看完之后都吐槽,简直就跟流水账一样,实在没有多少看点。

确实,这部电影看起来实在是过于平淡了,而且主题也真不鲜明,实在不知道他讲了点什么东西。

但是如果你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就会知道其实这部电影的精华都在前半部,那前半部又到底讲了什么呢?

一、电影中的孔子

客观来说,这部电影对于孔子的刻画虽然不算全面,但已经相当不错了。

首先是孔子的“仁”。

有句话叫“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它现在的意思是,开了不好的头后,一定会有人效仿。

比如说自从李世民搞了玄武门继承法后,大唐的皇位继承就没消停过。

可是这句话的原意是,诅咒想出这个法子的人一定绝后了吧,这骂的是比较狠了。

但其实用人俑作为殉葬品,在当时已经是极为先进的了,这不,在电影中为了刻画孔子“仁”的形象,还专门给我们安排了一场葬礼。

在这场葬礼上,我们清楚地看到,那些贵族们依旧保持着活人殉葬的残忍习俗!

也正是靠着这一场殉葬。以及一个逃亡的奴隶,还有为了保护这个奴隶而愤然出手的孔子,让我们看到了孔子的那份仁爱。

为了卑贱的奴隶而挺身对抗公卿,这在那个时代是相当不容易的,也是孔子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追随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孔子“重礼”。

当孔子拜见鲁定公时,哪怕此时的鲁定公,实际上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傀儡,可是孔子却依旧极尽礼数,并且再三向国君阐述治国应当循礼,方可大治的主张!

可需要注意的是,孔子并不是所谓的文弱书生和迂腐之人,相反,孔子也是相当有胆量气魄的存在!

夹谷会盟,对孔子的刻画,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让人们难得的接触到了孔子的另一幕。

当齐景公仗着强大的国力想要欺凌鲁定公时,孔子站了出来,用周礼一一还击齐国,想要仗着强大的武力来胁迫鲁国时,孔子也挥旗出师,进行还击。

着实是不卑不亢,准备充分,当真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外交官。

说实在的,如果不是因为孔子身上的枷锁太重的话,或许他可以成为一位蔺相如式的人物,名留青史。

那么话说回来,有人格魅力遵循周礼,又有勇有谋,不卑不亢的孔子,为什么会在鲁国失望离开?

二、孔子的折翼

在电影中所刻画的孔子,不是所谓的教书先生,而是一位有眼光,有见解并且敢于行动的政治家!

其中,孔子最大的政治行动,除了和齐国的会盟,就是毁三都,诛杀公山不狃了!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迁,就像是剥洋葱一层套一层。

当时鲁国的实际权力先是被季孙,孟孙,纹孙这三家公族出身的公卿大夫所把持,可是这些卿大夫的权利,到后来却又被自己的家臣所架空。

更尴尬的是,这些公亲家族为了巩固权力,对抗国军,都将自己的封地城墙修的又高又厚。

可是因为他们常年在国都居住,使得本来是用来保障自己的居所,最后成为了家臣对抗自己的堡垒。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靠着极高的人格魅力以及出色的政治洞察力,奔走于国军公卿之间,组成了一个维护周礼秩序的联盟,发起了毁三都运动,成功帮助这些公卿收拾掉了做大的家臣!

看起来,孔子的政治抱负似乎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可令孔子想不到的是,就在毁三都即将大功告成之际,国君却劝孔子,你有的时候应该像寡人一样糊涂一点。

说完,鲁定公就继续观看齐国人送来的歌舞表演了。

至于之前还将孔子奉为座上宾的鲁国公卿,也对孔子进行了冷处理,最终将孔子搞得心灰意冷,决定离开鲁国,踏上了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周游岁月。

可以说,电影讲到这里就已经很有深度了,那么深度,到底在哪里呢?

三、维护周礼的孔子,如何被周礼干掉?

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你看到孔子在失落中离开鲁国时,你是否考虑过之前还春风得意,外抗齐国内平叛乱的孔子?怎么就成为丧家之犬了呢?

为什么,之前还敢提见砍人的孔子,突然就消沉了起来,狼狈的离开了鲁国?

因为在毁三都事件之后,孔子悲哀的发现了一件残酷的真相,那就是,毁掉自己政治抱负的正是自己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周礼制度!

严格意义上来说,孔子并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成熟政治体制,他所追求的只是恢复当年周公旦所制定的周礼而已。

那么,什么是周礼呢?

抛开各种礼乐制度,所谓周礼,无非就是,尊卑有序,亲疏有别,阶级之间各有归属,不得越权,以下犯上,那就是僭越,那就是十恶不赦!

可是这看起来是严丝合缝的周礼,却有一个大漏洞,那就是如果自己的上级违背了周礼该怎么办?

放到孔子所处的鲁国政治体系中,就是这么一副光景。

当时的鲁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国君早就被孟孙、季孙,叔孙三家掌控,放到现在的角度,这三家都属于应该被干掉的权臣。

可是在周礼的体系里,由于人家本身就是卿大夫阶层的,所以由他们辅助国君治理国家是合乎周礼的。

同样的电影中,那位野心勃勃、想要取代主子执掌鲁国的费山不狃,却因为只是陪臣,即卿大夫的家臣,就没有资格辅佐国君掌控朝政。

也正是因此,孔子才会对其如此愤怒,并喊出了“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没错,在孔子的心目中,这些都属于背叛了周礼的叛臣,是应该被消灭的存在!

可问题是,当你把他们消灭之后呢?

孔子想要恢复周礼,想要重振朝纲,想要让鲁国重新变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有序。

但问题是可能吗?

那些已经架空了国君的卿大夫们,他们凭什么要听孔子的话,把手中的权力交给国君?

更糟糕的是,由于孔子的身份也是比较卑贱的,在周礼的体系中也没有办法执掌朝政大权。

这就使得之前对于其他陪衬可以重拳出击的孔子,在面对着以下犯上的卿大夫时,只能够指望国君的号令。

但不好意思,鲁国的现任国君鲁定公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鲁定公的上一任国君是鲁昭公,他们两人是兄弟关系,为什么呢?

因为鲁昭公想要联合部分大夫,解决掉这三家权臣,结果没成,想这三家联合起来,把鲁昭公赶走了。无奈之下的鲁昭公只得流亡国外,最终客死异乡!

而在鲁昭公失败之后,原本就不多的国君直辖土地和权力,又被三家进一步的瓜分。

不客气的说,等到鲁定公即位的时候,他这个名义上的鲁国国君实际上能够勉强号令的土地,也就剩下了都城曲阜。

在这种情况下,你让鲁定公拿什么和这三家全程翻脸斗法?

那么话说回来,在那个时代,孔子有没有办法帮助国君恢复权威呢?

其实是有的,那就是联合中下层的士人、陪臣,来一出下克上,干掉那些早就已经腐朽,早就已经成为鲁国发展阻碍的大夫阶层,匡扶国君,重整朝纲!

这在当时的鲁国其实已经很有雏形了,甚至如果不是因为孔子的下场干预,如阳虎等家臣,说不定就真的成功完成了这个目标。

可这条路是孔子没办法走的,因为这条路和周礼是有本质冲突的,周礼可不兴下克上的呀!

最终,在现实的问题冲突以及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之间,孔子无奈的选择了带着理想败给了现实,惶惶出逃。

没办法,礼乐制度的漏洞就是如此?

或者说,在封建王朝那个人质大于一切的社会制度下,当维护上层阶级利益的制度被上层阶级所破坏后,下层根本就没有多少能够通过在规则之内约束他们的方法。

哪怕是当时已经颇有威望,而且能力出众的孔子,在面对这种局面时,尚且只能恍恍如丧家之犬,又何况是别人呢?

结语

孔子穷尽一生,都想要在他身处的时代改变些什么。

但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哪怕是至圣先师,也只是岁月河流中微不足道的一粒沙。

不过,依然坚信那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即使孔子的力量微薄,依然在漆黑的夜空中留下了点点星光。

本文信息来源——电影《孔子》.

发布于 2025-07-02 22:14
收藏
1
上一篇:痛心疾首!拜托了,别再糟蹋孔子经典,也别再霍霍国产电影的未来 下一篇:张艺兴EP东惊艳上线,倒笔东游演绎“飞天一梦”传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