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风云番外14:从永盛到中国星,香港影坛最后的霸主?
90年代香港影坛出过一系列神片,包括周润发的《赌神》系列,周星驰的《逃学威龙》《鹿鼎记》。而这些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永盛出品。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邵氏的没落,嘉禾新艺城等新兴势力不断涌现,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不断变换大王旗,但能真正说成就一番事业的没有几个,永盛则就是其中之一。
永盛有两个老板,一个是向华强,一个是向华胜
看到这两兄弟姓向,港片老司机们自然会想到一个叫向前的人。
向前曾经是果党的少将,是戴笠的得意门生之一。后来跑到香港创立了一个组织叫新义安。1953年被港英政府指控以涉嫌组织黑社会及从事非法政治活动、特务活动为由驱逐出境,迁居台湾。
向前的儿子很多,一共有13个,向华胜最小,向华强排行第十,两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这两兄弟在向家众多儿子之中,属于边缘化的,地位都不高,同病相怜,两人就走得比较近。
向华强在香港混不下去,就跑到台湾区投奔老爸。结被父亲的老友推荐去做演员,当时在台湾的动作电影很火热,向华强就拍了一些打戏。
混电影圈混了一段时间,向华强跑回香港找到老幺向华胜说要搞公司拍电影。
向华强是怎么说服向华胜不得而知,目前看到的采访资料里,向化胜说自己是从小对电影有兴趣。
1978年兄弟俩成立了“永胜”电影公司,公司最初叫“永胜”而非后来的“永盛”,永胜,取向华胜的一个“胜”字,寓意“永远胜利”。
多年后,向华胜接受采访时说当时自己开餐厅赚了100万,又咬牙去借了200万,凑到300万才开了永胜。
不过永胜并不成功,纯属小打小闹,创业时港片流行功夫喜剧,两兄弟就跟风拍了几部,为了节省成本,男主都是向华强来演。
永胜的电影票房惨淡,很快就关门歇业。
不过向家兄弟并没死心,到了80年代中期,兄弟俩看香港电影市场火热,于是把公司改为永盛,卷土重来。
1984年,永盛的重启以后的试水之作《大小不良》获得了千万票房。向氏兄弟信心大增,随后把王晶搞来,也开启了一段影坛传奇。
向家兄弟对公司的定位很精准,只拍商业片,公司的slogan就是“永盛出品,充满娱乐性”。它也是当时香港唯一一家没有拍过文艺片的大公司
一开始永盛就是跟风,哪部电影火它就模仿谁。向华胜曾说
“看到别人拍的题材很受欢迎,就知道它现在很赚钱,不等他下档,以最快的速度召集班底来完成它”
1986年《英雄本色》大火,永盛就拍了《英雄好汉》《江湖情》,结果票房大卖;
1991年麦当雄的《跛豪》拿了3800万票房,永盛马上就跟拍《五亿探长雷洛传》,票房也很不错,后来又拍了《雷老虎》《父子情仇》,前者票房3000万,后者票房2300万。

当然如果只是跟风模仿,永盛也不可能成就霸业,《赌神》就是其经典作品。
在《赌神》之前,赌片在港片里只是一个小卡拉米,始终徘徊在市场边缘。结果永盛和王晶合作,一举把赌片推上了新的高度。
当年的《赌神》以3629万票房,夺得当年香港票房冠军,更是引领了今后十多年香港赌片走向,引来不少跟风之作,永盛也凭借此片打破邵氏嘉禾新艺城三家对票房冠军的垄断,成为第四个登顶冠军的公司。
而1990年永盛又趁热打铁拍了《赌侠》和《至尊计状元才》,《赌侠》则是票房亚军。但90年的票房冠军《赌圣》其实就是跟风永盛89年的《赌神》。
永盛在90年代能所向披靡,除了跟风快和赌片大获成功外,明星垄断策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永盛出手很快,刘德华刚在影坛上位时,签的也是永盛;周星驰刚走红,永盛就一口气以低价签了周星驰12部电影,还通过捡漏拿到了周润发低价合约。
1992年成为“周星驰年”:三部永盛出品《鹿鼎记》《逃学威龙2》《武状元苏乞儿》全破2000万票房。
永盛另一大特点是制片人中心制,打破传统导演霸权。
向华胜坐镇幕后把控题材与节奏,王晶则成为执行利器。这种组合效率惊人:从剧本到上映往往时间非常短,永远踩在观众兴趣点上
巅峰时期,永盛6年拿了4个票房冠军,年度卖座电影永盛占了四分之一,向华胜得意地说香港10亿票房有2.5亿是我,而台湾票房三分之一也是永盛的。

不过94年之后,香港整体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永盛固然业绩傲视群雄,但也无力扭转大势。
随着周星驰、刘德华相继合约到期,王晶自立门户,永盛也出现颓势,兄弟俩分家,向华强和老婆陈岚开了永盛娱乐,向华胜则大病一场,淡出江湖。
永盛娱乐很快就和王晶、刘德华、李连杰、周星驰这些人有了深度合作,向华强和弟弟不一样,他基本就是纯投资,很少干涉电影创作,而且也不局限A级大片,一下电影产量就上来了。
永盛娱乐的合作者很多,王晶、陈嘉上、尔冬升、徐克、麦当雄等等,题材也很广泛,应有尽有。
同时向华强收购了星光娱乐,将之改名为中国星,合并为永盛娱乐和永盛音像,一举成了当时香港影坛的巨无霸。96年永盛娱乐集团上市,更让向华胜充满了雄心壮志。
永盛娱乐继续商业片路线,还积极扶持了杜琪峰的银河映像、罗守耀的影视点等公司,还联手杜琪峰、林岭东、徐克、陈嘉上等知名导演,成立一百年电影公司,连续产出杜琪峰《瘦身男女》、徐克《蜀山传》等多元作品。
2000年的《大块头有大智慧》更横扫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大奖。
与此同时,中国星也积极拓展内地和海外市场,90年代末,中国星一举成为香港最重要的投资出品公司。
杜琪峰曾经说,向华强喜欢电影,很支持我们,大部分投资只要一说项目题材,向华强就会给钱。
只是可惜市场本身低迷,韦家辉执导的《鬼马狂想曲》《喜马拉雅星》票房接连失利,徐克耗资巨大的《蜀山传》血本无归,电影业务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2006年成为转折点。中国星将100部电影版权以1800万美元出售给星空传媒,向华强开始转战其澳门博彩业。

1999年底,向华胜东山再起,注入作价两亿的永盛电影版权及宽带业务换回近三成控制股权。
2010年向华胜重出江湖,斥资一亿打造《唐伯虎点秋香2》,但无法再现往日辉煌。
2014年11月20日晚19时,向华胜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4岁。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