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记忆·世纪风华,89岁南京地标,TA如何成为电影情怀的见证者?

光影记忆 | 89岁的TA,何以成为南京电影地标?
标题中的“TA”指的是南京的一家历史悠久、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电影院。以下是对这个问题的详细解答:
"89岁的TA,何以成为南京电影地标?"
1. "历史沉淀":这家电影院自20世纪30年代开业以来,见证了南京乃至中国电影业的变迁。它不仅是南京电影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缩影。
2. "建筑特色":这座电影院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南京城市文化的体现。
3. "文化传承":这家电影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电影文化传统,举办了无数场具有影响力的电影放映活动,对中国电影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
4. "地标地位":由于它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这家电影院成为了南京的文化地标之一。许多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都会专程前来参观,体验电影文化的魅力。
5. "电影放映":这家电影院一直致力于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观影体验,放映的影片种类丰富,涵盖了国产片、进口片、经典老片等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6. "社会责任":在多年的运营中,这家电影院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或优惠的观影机会,推广电影文化,承担了社会责任。
7. "品牌影响力":这家电影院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了南京电影文化的代表。它的

相关内容:

说起南京影迷的观影记忆,大华大戏院定是个绕不开的地点。从20世纪30年代到如今,这里已经陪伴一代又一代影迷走过了89年的岁月。

1936年,彼时的中正路67号,建筑面积四千平方米的大华大戏院拔地而起,成为当时人们“追求时髦”必去的场所。89年后的今天,中正路已更名为中山南路,67号的位置,大华大戏院依旧伫立。

车水马龙、时光变迁,岁月似乎没有改变大华的模样。红柱绿墙,雕龙浮金,这座极具民国风情的建筑,与如今高楼林立的新街口商圈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它带给观众的记忆依旧难忘。

“大华就是南京电影的标志”

纵观大华大戏院89年的发展历程,起伏跌宕,它静静地矗立在城市中央,承载着南京都市现代化剧场的发展记忆,也见证着整个城市的变化和发展。大华大戏院作为目前南京电影行业内唯一留存的影戏一体大戏院,也是南京珍贵的城市建筑遗产和文化地标。

1936年5月29日建成开业之时,大华拥有1768个软席座位以及冷暖气设备等,是当时南京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戏院。大华最初是由我国著名设计师杨廷宝设计,是其赴欧洲游历回国后主持设计的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

在大华开业时,各大报纸均刊有大华的开业广告信息,从中或可一窥彼时大华的风采,“建筑需费五十万元,外部采用立体式,内部极富东方色彩,别具风格与众不同。大厅分立十二柱,气象矞丽。回廊饰以喷泉,水色奇幻。电灯装置,循环变化新奇悦目。”

1936年大华大戏院开业首映的第一部影片为歌舞片《百鸟朝凰》。此后,大华以放映进口影片为主,放映了《人猿泰山》《出水芙蓉》等影片,影院椅背后装置的“译意风”将片中人物对话同声译成华语,影院上座率一路飙升,名噪一时。

时光更迭,银幕内外的故事不断变迁,1980年前后,《保密局的枪声》《庐山恋》《小花》等电影,每天放映10场依然一票难求,大华大戏院的票房也因此屡创新高。

1984年,大华在南京率先突破全年票房收入100万大关;1986年,大华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造,改造后的影院新添了时下流行的“镭射影厅”,吸引更多的影迷走进电影院;1989年,大华票房收入突破200万元大关。

舒克是位资深影迷,也是江苏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名誉会长,回忆起大华当年的辉煌,他历历在目,“大华就是南京电影的标志,不在大华看电影都不叫看电影。”舒克介绍,当时大华只有一个大厅,近2000人的座位,一个月差不多只放4部电影,每天只排一部片,每部片放一周到十天左右。“那时候电影票只需要两毛钱、五毛钱,大华在20世纪80年代就首创南京年度票房超百万的纪录。”

89年历史的地砖,见证大华前世今生

大华不仅是许多南京重要电影事件的历史坐标,也见证了电影市场的无数辉煌。

资深影迷、曾任南京红楼电影厅总干事的涂敏生回忆,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各种新的娱乐形式出现,全国电影院都经历了一段萧条期,一直到引进片《泰坦尼克号》上映,电影院才再度红火起来,“观众想,哇,原来电影还能这么拍,这么好看。”他还给记者展示了当时的热映影片的衍生产品,包括《拯救大兵瑞恩》《梦断花都》《冲出亚马逊》等电影的手拎袋等。

2003年,梁朝伟跟着电影《地下铁》剧组来到南京路演,涂敏生将当时的场景称为“人山人海”,“等着见梁朝伟的队伍排到了大华马路对面,被年轻人围得水泄不通,影厅里将近2000个座位全部坐满了。”

涂敏生还给记者描述了当天发生的小插曲:“因为排队的人实在太多了,梁朝伟的块头不是太大,当时是给他蒙着头进去的。梁朝伟还有一个贴身保镖,结果保镖堵在外头没进去,被安保人员当成粉丝了,解释了挺久才给进的。”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大华一直在持续焕发生命力。2013年5月29日,77岁的大华,经过两年多的维修改造,重新开业,一个修旧如故的现代化新“大华”,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大华也从当初的千人观影的单厅影院,变成了与时俱进的多厅影院,还开始尝试了走在科技前端的VR影厅。

此外,2024年8月,大华大戏院还展映了由中国国家电影局、俄罗斯文化部主办,中国电影资料馆、俄罗斯ROSKINO电影公司、江苏省电影局、广东省电影局承办的“2024俄罗斯电影展南京站”,为南京市民献上了丰盛的精神大餐。

影迷朱女士是大华的忠实影迷,对于这一影展的举办她十分欣喜,购入了多部电影票,“平时空闲的时候,我常来大华看电影,在大华看俄罗斯影展确实是一种奇妙又特别的体验。”

走在大华大戏院二楼向下俯视,地砖微微泛黄,还有些细小的裂纹,史韵十足。

大华大戏院影城经理王永飞告诉记者,这还是20世纪30年代初影院建成时的地砖,当年大华开业后便成为当时中上流社会的重要娱乐场所之一,名流汇集,留下了无数人文典故。

地砖上的裂纹仿佛凝结了时间,依稀可以窥见20世纪30年代在大厅聚会的名流、20世纪90年代在影厅排队买票的影迷、千禧年初排队等着见明星的粉丝,而今抬眼可见前来探秘VR影厅的观众,未曾改变的地砖,见证了大华的前世与今生。

2025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

从1905年《定军山》的锣鼓声响起,到《哪吒之魔童闹海》伴随着台词“给我破”不断刷新的票房纪录,银幕上的光影不仅记录着时代的脉搏,更承载着无数人生命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那些散落在旧票根里的故事、深藏于老影院座椅间的温度、定格在某个电影瞬间的青春脸庞……

即日起,光影江苏特别推出【光影记忆】栏目,面向全网征集那些难忘的电影记忆故事,您用文字、影像、声音,共同编织这份跨越世纪的集体记忆图谱。

征集主题

场所记忆:那些消失或依然挺立的电影院——国营老影院褪色的幕布、县城礼堂里摇晃的木椅、商场顶楼IMAX厅的蓝色星光。

情感刻痕:与至亲至爱共度的观影时刻——第一次全家观影时吃的爆米花,初恋在恐怖片放映时偷偷牵住你的颤抖。

时代切片:电影照进现实的时刻——在《少林寺》后翻墙学武的少年,因《天堂电影院》决心从事电影行业的少女。

自我对话:银幕镜像中的生命觉醒——某个角色的台词成为人生信条,某场戏让你与原生家庭达成和解。

征集形式

文字:500~3000字非虚构故事(可附老照片、票根扫描件等)

影像:3分钟以内短视频(影院旧址探访、家庭观影Vlog、电影道具收藏展示等)

声音:方言讲述观影故事等

活动时间

2025年3月19日—10月19日

参与方式

1.下载现代+APP,点击活动稿件参与(
https://app.xdplus.cn/xdkb/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activityApply/152/118210.html)。

2.通过邮件形式发送至邮箱gyjs2022@163.com,邮件标题注明:“光影记忆”,内容请注明“故事名称+作者姓名+联系电话”。

奖项设置

主办方将从所有素材中选出有趣、有故事感的素材,分享给更多影迷,并设置最佳故事奖、最具时代感奖、最佳人气奖,每个奖项设置1份奖品,获奖者将获得光影江苏全套文创一份。

版权声明

1.投稿内容必须原创,不得抄袭挪用他人作品,素材涉及的著作权、肖像权等法律责任由参赛者自负。

2.主办方有权在网络、报刊等平台宣传中引用、改编参赛素材,好的线索素材故事有可能会被分享给更多人哦~

3.活动最终解释权在光影江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艺蘅 丁梦莎

图片:受访者供图

发布于 2025-07-05 16:24
收藏
1
上一篇:南京照相馆上映在即,刘昊然、王传君演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证影像剧作 下一篇:僵尸英雄新篇章,魔王与公主酷炫登场,惊悚魔幻风暴席卷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