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城》中,你读到了什么?
《围城》是少数几部能加个“好”字的作品之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一部好的小说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视读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
对我个人而言,从《围城》中读到的是学问做到极致的不易。虽然说成人的世界都不容易,然而,做好学问不易,把学问做到极致更是不容易。放眼近现代,只有钱钟书等少数几个人做到了。钱钟书首先是一个学问家,其次是是一个实践家,最后才是一个作家。纵观钱钟书的学问,从《谈艺录》到《管锥编》,从《七缀集》到《宋诗选注》,他所有的学问都是紧紧围绕着“辞章之学”展开的。我们读《围城》,之所以好读,主要是作者的比喻好,语言生动漂亮,307个比喻让语言飞起来,把汉语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从历史上来看,能到达到这种水平的只有司马迁、李白、吴承恩、鲁迅、老舍等人。钱钟书做学问和别人不同,别人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比如余秋雨,理论说得头头是道,天下第一,一写《冰河》就露馅了。钱钟书一边做学问一边实践自己的学问,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他都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着自己的理论。
做学问不易,用学问更难。大多数人都只是理论家,谈不上实践家。钱钟书是坚持实践的学问家,最后成了最有特点的作家。他所有的心力都用在了修辞上,学贯中西,苦心孤诣,用一生实践着自己的理论,探寻汉语表达的各种可能与突破。虽然《围城》里的“好比句”、“像字句”过多,然而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启发着我们对汉语修辞的创新与发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