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盛极一时的北魏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导读:鲜卑拓跋政权北魏从公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享国148年。北魏历史上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398年改国号魏;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528年河阴之变;534年分裂东魏、西魏。从孝文帝迁都开始就埋下了北魏灭亡的巨大隐患。无数亡国的诱因就来源于迁都和改革。从迁都改革开始到帝国的消亡不过短短四十多年。



平城在北魏历史上作为都城长达百余年。北魏政权在这里得到孕育和发展。平城介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结合部。此地宜耕宜牧,地处南北要冲,东西核心。在中原战乱频仍的时代,可以说进可攻退可守。向北可以凭借草原培养战马训练精锐骑兵;向南可以高屋建瓴虎视中原;东西南北的文明在此交汇,既可以吸收中原文明,也不会失去游牧善战民族的野性。北魏凭借此地发展壮大,终于在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一统北方。疆域范围:北至沙漠、河套,南至江淮,东至海,西至流沙。


北魏孝文帝迁都和改革时代背景:

由于鲜卑落后的生产方式,北魏政权是典型的从奴隶制向封建政权转化。具备二重属性的组织形式。北魏施政方针除了受皇室的直接颁布外,方方面面还受到原始鲜卑宗族势力的影响。通常我们所理解的皇帝至高无上、一言九鼎。应该丝毫没有掣肘之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距离鲜卑本土相当近的平城,鲜卑顽固贵族的影响力渗透着帝国的方方面面。本着对纯粹汉文化的向往和对皇权脱离掣肘的渴望,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但是反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孝文帝被迫采用哄骗的方式来进行这次迁都。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统兵30万,带着宗族亲贵一路南行。在古代行军十分辛苦,等到洛阳的时候这些宗族亲贵都走不动了不想在接着行军了。孝文帝说正好我们就别回去了,就在此地建都吧。宗族亲贵知道上当受骗,没有办法也就只能同意了。


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迁都后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主要有几点:一,推行均田制。二,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三,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通常意义说是改革稳固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等积极的作用。也达到了皇权脱离掣肘的目的。但是带来负面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甚至动摇了北魏王朝的统治基础。为后来的国家分裂和逐步的消亡埋下了伏笔。

迁都和改革在完成了皇权失去掣肘的同时破坏了拓跋鲜卑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激化了拓跋鲜卑的内部矛盾。鲜卑保守势力和发动浪潮很大,客观上造成了执政内部的分裂和对立。不但宗族内部,就是皇室内部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就像明朝时期的南北二京,国家出现了两套运转体系。(当然南京体系是明朝主动留下的,为的是有朝一日北京万一不测,南京体系作为备份自动运行。)洛阳鲜卑体系和平城鲜卑体系明争暗斗削弱了北魏统治基础。跟随孝文帝南迁的鲜卑贵族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无论从官职的晋升还是财富的增长。北魏的统治中心迁移到了洛阳,汉化的鲜卑贵族忘记了自己的出身反而斥责北方的柔然等为蛮夷。由此可见一般,其实他们自己才不是蛮夷了多长时间。北魏的政治中心南迁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生死大敌的目标转化。由北方的柔然转向了南朝的宋、齐政权。那么驻守北方的将士的被重视程度和待遇那是直线下降。原来北方六镇是抵抗北方大敌的前线,所以是鲜卑人的肥差,待遇好,战斗力强,贵族子弟镀金也容易。迁都改革后,随着重点敌人的转变,北方六镇的将士不但待遇差,并且将士晋升受到极大的阻挠甚至没有晋升的希望。北魏这个披着鲜卑外衣的政权其实已经被祖地鲜卑人逐渐主动抛弃了。南迁的鲜卑贵族奢侈腐化和北方鲜卑的悲惨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失去鲜卑早期艰苦朴素传统的南迁贵族陷入了追求享受,争权夺利之中。仇恨的火焰愈演愈烈,终于演变成北方六镇起义。

公元528年,北魏内乱,有实力的诸侯纷纷割据。六镇起义沉重打击了摇摇欲坠的北魏政权。北魏宫廷发生政变,胡太后毒死了十九岁的孝明帝,另立三岁的元钊为帝。诸侯尔朱荣打着替孝明帝报仇的旗号,起兵进入洛阳。在洛阳外河阴屠杀了包括胡太后和小皇帝在内的两千多名皇亲重臣,这就是著名的河阴之变。此后尔朱荣基本上成了董卓,操帝位废立。从此,历史重现了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景象。众位诸侯打着勤王的幌子混战,高欢和宇文泰胜出。他们分别拥立宗室为帝,彻底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魏灭亡!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发布于 2024-02-18 20:20
收藏
1
上一篇:泰国都是怎么打车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