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写一下最欣赏的一首诗吗?
题主好,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好诗无以计数,野狐欣赏的好诗也很多,这里我说说梁元帝萧绎《采莲赋》结尾的那首小诗吧。要理解那首优美的小诗,就绕不过前面的赋,我们还是一起欣赏吧。

采莲赋 南朝梁元帝萧绎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采莲本是江南水乡女子的一种劳作,后来演变出了一种文化活动,类似今天的槐花节、桃花节、荷花节、丰收节。梁元帝的《采莲赋》写的就是采莲节的盛况。这种采莲的节日庆典,在六朝时最为盛行,庆典是收获的一个剪彩仪式,当然也包含着对丰收的预祝。
民间的这类庆典必然会和男女爱恋结合在一起,这大概是源于人类的生产一方面是物质的生产,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这不是谁的发明,也不是谁的要求,也不是谁能限制得了的,它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只是萧绎把这种采莲节写得格外的动人和美丽。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前四句精细的描绘了荷茎、荷花、荷叶、初生的莲子、莲蓬边上的花粉丝,这一切都在粼粼碧波上展现,这是采莲的对象,也是采莲的场景,她本身就包含着无尽的美。
正文部分重点是写采莲女子的情态,帅哥的出场,是对采莲女子的陪衬,当然背后是暗含男女爱恋在其中的。正文部分最精彩的是,写采莲女子的装束、情态、笑语、行船、采莲,这些是和水面的荷花荷叶、水底的水藻、水边的芦苇、荇菜、菱角交织起来写,达到了人和自然的完美融合,写出了一种祥和与热闹。
最后采莲女子的歌声把整个采莲节的活动推向了高潮,下面我们重点欣赏一下这首歌词。

"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这首小诗要是照字面意思翻译下来,诗歌的味道就丧失殆尽了,我们还是慢慢解释吧。
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诗歌前两句是用典,碧玉是晋代汝南王司马义的妾,她出身低微,成语“小家碧玉”就是由此而来的。汝南王非常喜爱碧玉,他请当时文学名流孙绰为碧玉作《碧玉歌》两首;“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难,回身就郎抱。”
十五六岁的采莲少女,聪明漂亮,活波热情,情犊初开,她们以“碧玉”自比,矜持又不失热情,自信大胆又不过于放荡。她们对生活对爱情充满希望,她们用汝南王来调侃,实在是对采莲配角“妖童”的调侃。

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这两句极妙,如果用比喻就显得俗了,也不够味。直接人花一体来写,“乱”、“杂”很有表现力,也很有情趣。既准确形象地表现了莲花荷叶之盛,之香,又生动地表现了采莲女子的调皮可爱,美丽可人。
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这两句倒是活泼调皮,自己心喜的莲花荷叶,用它赠送给“汝南王”,希望“汝南王”以此为裳,这不是去追慕攀附富贵君子,而是要君子来依从与自己。这种对“汝南王”的调侃,其实是对“妖童”——参加采莲节庆典的帅哥们——的戏谑,这完美的表现了采莲女子们的聪明调皮可爱,也非常好的表现了江南的富庶繁华和美丽。

民歌就要当民歌来读,虽然是梁元帝所作,野狐以为,这首民歌倒更像是当时采莲节上采莲女的唱词,也许她们唱得更大胆热情,梁元帝对此进行了加工润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