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死后葬在台北,陵墓多年无人问津,不相识老人为何扫墓三年?

蒋介石曾告诫去上海“打老虎”的儿子蒋经国:“我是明面上的委员长,但是杜月笙却是地下皇帝。”

可见,杜月笙的“上海土皇帝、”、“上海教父”等传奇之名的不虚,特别是他会做人的名声更加为世人所称道,就算死后依旧创造了“在香港出殡,盛况战后第一”的传奇,并且涌现了许多尊崇他的“铁粉”。

例如:仰慕杜月笙的万国殡仪馆的老板,对杜月笙用的棺材只收半价,而且还免除三日正厅治丧的场地租金;移居台湾的江苏籍老人李开明,三年来风雨无阻,每周都会为其扫墓,并且还在墓前种下了很多的花草。

那么,杜月笙做人究竟有多么成功呢?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其实,只要看看他辉煌时的人脉,就不难理解他曾经的辉煌。

例如:1945年,在美国国防部任职的罗斯福来华,打算策划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军事行动,并专程拜访杜月笙,请求他对美国的情报工作给予帮助。当时,杜月笙表示:“只要事体对双方有利,随时随地彼此密切合作,应该没有啥问题。”

1921年,曾与身处落魄之时的戴笠结为兄弟。

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庆典之时,除了章太炎、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前来道贺外,蒋介石、张学良、何应钦等军界大佬,分别送来“孝思不匮”、“好义家风”、“世德扬芬”的贺匾。

期间,张学良在夫人于凤至的陪同下,前来上海戒毒。由于他的不抵抗政策,遭到许多国人的愤恨和唾弃,而“暗杀大王”王亚樵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王亚樵送去一封信和一颗炸弹,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滚回东北,抗击日本人;二是自杀谢罪;三是捐出所有的家产,支持抗日。”最终,在杜月笙的周旋下,张学良才得以在上海安心戒毒成功。

1949年4月27日,解放上海前夕,杜月笙携带家人乘坐一艘荷兰货轮逃离上海,并前往香港隐居。相对扫大街的黄金荣来说,杜月笙的选择无疑非常的明智,也落得了一个安享晚年的好结果。

1951年8月16日下午,62岁的杜月笙结束了他的传奇一生,但他临终时的遗言却令后人大为称赞。据他的女儿杜美如回忆,杜月笙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希望了,可你们大家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其实,杜月笙生前的愿望是叶落归根,葬到上海高桥父母的身边。因为,当时的杜月笙并不看好国民政府,为此他曾公开说过“沦陷时,上海无正义;胜利后,上海无公道。”同时,杜月笙在上海隐居期间,蒋介石就曾多次争取杜月笙前往台湾,结果均被婉言拒绝了。因此,他又怎么愿意安葬到台湾呢。不过,遗憾的是,当时的台湾方面或许出于“返陆”的考虑,随以其生前寄存在宋子安(宋子文弟弟)处的10万美金为要挟,逼迫姚玉兰和孟小冬将杜月笙安葬到台湾。

因此,双方多番交涉之下,最终于一年后的1952年10月,下葬于台北县汐止镇(今新北市汐止区)大尖山下。墓地坐东南朝西北面向上海,墓旁有其夫人姚谷香的坟墓为伴。当时,蒋介石为墓园亲笔题字“义节聿昭”、张群题字为“誉闻永彰”。

四年代末,从江苏盐城移居台湾的李开明老人,已有80岁的高龄,本就对杜月笙相当崇拜,而他的儿子又是汐止儿科医院院长。因此,他得知杜月笙的墓址后,每周便会前往扫祭,三年来风雨无阻,直到去世,并且还在墓前栽种下许多的花草。

至于说,杜月笙的坟墓(而不应说是陵墓,帝王的坟墓才称为陵)多年无人问津,应该是虚无的传言,毕竟杜月笙的后人可不少,共有11个子女,其中八子分别是:维屏、维善、维藩、维翰、维垣、维宁、维新、维嵩;三女分别是美如、美霞、美娟。据香港商业电台《摩星岭4号》中引述,杜美如在60年代跟随丈夫到约旦经营餐馆,并定居。再说,每年前往的游客也有不少,又怎么能说多年无人问津呢?

图片来源网络

发布于 2024-03-23 21:12
收藏
1
上一篇:最近剧荒了,有没有好看的刑侦,罪案类的电视剧推荐一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