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算尽终遭天谴?鬼谷子七十二徒各路凄惨,独关门弟子逆天全退

“天机算尽反遭天谴”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的传说,意指那些过于追求天机,试图算尽天命的人,最终会遭受天意的惩罚。鬼谷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据说他拥有72位徒弟,这些徒弟各有特长,但他们的结局各不相同。
根据传说,鬼谷子的72位徒弟中,大部分因为过于追求权力、财富或对天机的过度算计,最终遭遇了凄惨的下场。这些徒弟可能因为争斗、背叛、阴谋或其他原因,最终走向了悲剧。
然而,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鬼谷子的关门弟子。这位弟子据说在鬼谷子的教导下,既学会了深厚的道术,又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他深知天机不可算尽,因此行事低调,不追求名利,最终全身而退,得以善终。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命和命运的看法,即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命,不要过于强求,否则可能会招致不幸。同时,也传达了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的重要性。当然,这个故事属于传说范畴,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相关内容: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战国策》《史记》《鬼谷子》《吕氏春秋》《淮南子》


鬼谷子,名王诩,春秋战国之际的奇人,隐居于云梦山的鬼谷,精通阴阳纵横之术,被后世尊为“百家之祖”、“谋圣”。


他培养了许多纵横家,这些人在战国乱世中出谋划策,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政治走向。


可世人多知其智谋,却少知道一个奇特现象:鬼谷子的七十二名弟子,几乎无一善终,唯有其关门弟子逃过一劫。


这是何故?


难道真是“天机算尽反遭天谴”吗?


相传,鬼谷子幼年便显露非凡天资,既通阴阳,又晓天文地理,尤其精于谋略之术。


他居处深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却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

那时的鬼谷,山林幽深,云雾缭绕,常年不见阳光,入山者稍不留神便会迷失方向。


据《史记》记载,鬼谷子“非圣人莫能见,非贤人莫能识”,显示了其高深莫测的地位。


鬼谷子收徒极为严格,据《战国策》记载:“鬼谷先生出,咸阳之学士弟子从者盖三千焉。”虽有众多求学者,但能被正式收为弟子的却寥寥无几。


鬼谷子最终选出七十二人作为入室弟子,这些人都是当时的俊杰之才。


鬼谷子根据每个人的禀赋特点,施以不同的教导。


最著名的当属苏秦与张仪。


苏秦为人沉稳内敛,擅长于守,鬼谷子教他“连横”之术;张仪性格外向开朗,善于攻伐,故传授其“合纵”之策。


两人学成后,一个主张六国联合抗秦,一个力主各国亲秦,在战国舞台上唱起了连横合纵的大戏。


有趣的是,鬼谷子从不干涉弟子们的选择,哪怕他们站在对立的阵营。有一次,苏秦问道:“师傅,您教我连横抗秦,又教张仪合纵亲秦,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鬼谷子笑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我传授你们的,不过是应对乱世的智慧罢了。至于如何运用,全在你们自己。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自然之理,非人力所能改变。”


苏秦恍然大悟,自此便带着连横之策游说诸侯。起初困顿不堪,三年间衣食无着,妻子不敬,嫂子不礼,但他并未放弃。后来终于说服了六国结盟抗秦,被任命为六国丞相,佩六国相印,权倾一时。


张仪则凭借口才与谋略,成为秦国的上卿,多次破坏六国联盟,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当时朝野上下,无人不知张仪之名。


除了苏秦、张仪外,鬼谷子还有许多杰出的弟子。


如庞涓,曾任魏国大将,军事才能出众;孙膑,著《孙膑兵法》,后辅佐齐国;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使秦国强盛;李斯,成为秦始皇的丞相,参与统一六国等举措。


这些人无不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可奇怪的是,这些叱咤风云的弟子们,几乎无一善终。


苏秦晚年被人刺杀,尸体悬挂街头示众;张仪死前被夺去爵位,穷困潦倒;庞涓被马陵道之战中战败被杀;孙膑虽然智谋过人,却遭到庞涓的陷害,被刑剁去双脚;商鞅变法得罪贵族,最终车裂于市;李斯辅佐秦始皇建立功业,却在秦二世时被赵高所害,惨遭腰斩之刑;吕不韦被赐死;乐毅被疑有反心,逃亡而死……


一个个才华横溢的人物,皆是悲惨收场。难道真如世人所言,是因为他们窥探天机太多,算尽天下事,最终招致天谴?


更为奇特的是,鬼谷子的关门弟子却全身而退,得享天年。此人便是鬼谷子最后收的弟子,也是最受看重的一位。据古籍记载,此人名叫徐夫,字子房,也有称其为黄石公者。



传说鬼谷子晚年时,曾遍观天象,发现自己的弟子们都将遭遇不测。一日,他召集众弟子道:“尔等所学之术,能穷天地之奥,可知万物之理。然天道有常,不可逆也。吾观尔等面相,恐难善终。”


当时,弟子们都不以为然,只当老师是在考验他们。苏秦甚至笑道:“师父教我们的不就是要掌握天下大势吗?我们既能预测局势,自然能规避危险。”


鬼谷子摇头道:“尔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天机不可泄露太多,否则天道自会惩罚。纵横之术虽妙,然过用则损,智谋过多则伤。”


无奈,众弟子并未将老师的话放在心上,只有那位关门弟子默默记下。此人名不见经传,在《史记》和《战国策》中鲜有记载。有传说称,此人原本天资平平,在众弟子中并不出众,但心性淳朴,待人诚恳。


当其他弟子都急于学习鬼谷子的纵横之术,想要在乱世中建功立业时,这位关门弟子却专注于修身养性之道。他常问鬼谷子:“师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难道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此吗?”


鬼谷子对此人格外赞赏,私下传授了不同于其他弟子的道理。


据说,就在鬼谷子去世前,他将一部秘籍交给了这位关门弟子,并嘱咐道:“此非纵横之术,而是修身之道。


天机不可泄露太多,君子当知进退,不可强求。


你记住,最高明的智慧不是算计,而是顺应。”


这位关门弟子听后,恭敬地接过秘籍,从此深藏不露,隐居山林,修身养性。当其他弟子纷纷在朝堂上施展谋略,争权夺利时,他却选择了归隐,远离尘嚣。


为何鬼谷子的弟子们几乎都落得悲惨下场,唯独这位关门弟子安然无恙?鬼谷子究竟传授了什么样的智慧?那本秘籍中又记载了什么样的道理?这又和“天机算尽反遭天谴”有什么联系?


细究古籍记载,鬼谷子曾告诫弟子们:“天有七十二候,地有七十二方,人有七十二术。然天道无常,变化万千,若执着于一术,必受其害。”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七十二”在古代是个象征完备的数字,鬼谷子的七十二弟子代表着人间智慧的各种面向。他们掌握了各种谋略之术,能预测世事变化,进而左右局势。但恰恰是这种对命运的掌控,让他们失去了对天道的敬畏。


《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圣人之道,去智与巧。”真正的智者不在于算计多么精巧,而在于懂得何时该放下算计。这也正是那位关门弟子所领悟的道理。


传说中,鬼谷子最后传给关门弟子的秘籍名为《黄石天书》,其中记载:“天机不可尽泄,圣智不可尽用。


极智近妖,极察同邪。”意思是说,天机不可全部泄露,圣人之智不可用尽,过分聪明反而接近妖邪,过分察觉反而同于奸诈。


秘籍还记载:“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进知退,知存知亡,乃为真智。”说的是真正的智慧表现为外在的愚钝,真正的巧妙表现为外在的笨拙。懂得何时前进、何时退让,何时表现、何时隐藏,才是真正的智者。



关门弟子悟到,真正的智慧不是算尽天下事,而是懂得适可而止。他选择归隐,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看透。他不算计他人,不谋求私利,也就不会引发恶果。这正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智慧。


相比之下,其他弟子们虽然掌握了超群的谋略之术,但过度依赖智巧,沉迷于权力之争,最终反遭其害。他们的悲剧不是因为“天谴”,而是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


《鬼谷子》一书中记载:“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意思是说,当天下有道时,圣人能成就功业;当天下无道时,圣人只求自保。


鬼谷子的那些著名弟子们,虽然能力超群,但不懂得适时隐退,最终陷入权力斗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而那位默默无闻的关门弟子,正是懂得了这一点,所以能够全身而退。他明白,真正的大智慧不是算尽天机,而是顺应自然;不是谋求万全,而是明白无常;不是追求掌控,而是学会放下。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天机算尽反遭天谴”并非迷信的说法,而是对一种人生哲理的形象表达。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说,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明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是强大。


鬼谷子的大多数弟子善于知人,却不善于自知;擅长胜人,却不擅长自胜。


最终,他们都败给了自己内心的贪婪和执着。


还有一层更深的道理:任何事物发展到极致都会走向反面。


那些精于算计的人,往往会陷入自己的算计之中。


当一个人过度相信自己的智慧,以为能够掌控一切时,反而会落入更大的陷阱。


这就是道家所说的“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易经》云:“乾坤无为,万物化生。”大自然无心运行,万物便能自然生长。人若能顺应天道,不过分干预,反而能成就更大的事业。这也是为什么真正的智者常常选择“无为”,而不是事事“有为”。


鬼谷子关门弟子的成功,恰恰在于他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没有沉迷于权谋之术,而是回归到修身养性的根本。在乱世之中,他选择了远离争斗,保全本心。这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智慧。


世人常常羡慕那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却忽略了他们悲惨的结局。


真正值得学习的,或许是那些能够全身而退,保持本心的隐者。


他们懂得何为真正的成功——不是征服世界,而是征服自己;不是改变他人,而是改变自己;不是算尽天机,而是顺应自然。


鬼谷子教给关门弟子的,正是这样一种超越权谋的智慧。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聪明不是算计,而是懂得何时该放下算计;真正的成功不是征服世界,而是找到内心的平和;真正的智者不是预知未来,而是活在当下,顺应自然的变化。


这个故事给修行人的启示是:修行之道,在于回归本心,而非追逐外物。


纵使掌握了通天的智慧,若不能守住本心,终将迷失自己。


正如庄子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达到至高境界的人,已经超越了对自我的执着,不再追求功名利禄,也不在意自己的名声。


人生在世,顺应自然,知足常乐,或许才是最高明的处世之道。


‌‌​​‌​‌​​‌‌‌‌​‌​​‌​​​​‌​​‌‌​​​‌​​‌‌​‌​‌‌​​‌‌‌​‌‌​​‌​​​‌‌​​​‌‌‌‌‌​​​‌‌‌‌‌​​​‌‌‌

发布于 2025-05-22 11:42
收藏
1
上一篇:袁守诚泄露天机赌输泾河龙王,最终命运如何? 下一篇:金枝欲孽,揭秘宫廷权谋,天机难算人心更难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