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头号通缉犯终落网,现场却笑不出来,真相令人震惊
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一个情景,其中一位被通缉的犯人被找到了,但是说话的人没有笑,可能是因为这个情况太严肃或者让人感到悲伤。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这句话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1. 如果是在新闻报道或者官方声明中,这句话可能意味着尽管罪犯被找到了,但这个结果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喜悦,可能是因为受害者家属的心情沉重,或者是因为罪犯的罪行太过严重。
2. 如果是在社交媒体或者网络评论中,这句话可能是在表达一种讽刺或者无奈的情绪,意味着尽管犯人落网,但人们并没有因为正义得到伸张而感到高兴。
3. 在某些文艺作品中,这句话可能用来描绘一种戏剧化的冲突,即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但结果并不如人意。
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相关内容:

网飞《全美缉凶》系列,每期一个大案。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
辛普森杀妻案。
还有现在这位,你绝对如雷贯耳,这才是一个真正改变世界的大案——
全美缉凶:本·拉登 American Manhunt: Osama bin Laden

本·拉登?
新闻里不是已经看得够多了,还有必要看纪录片吗?
很多人一开始也兴趣寥寥,但一看才发现,这是真有料。
有前所未见的视频流出。
还有CIA内部人士的独家采访。
他比我想象的要高要瘦 他的胡子是灰白色的 但我认得他的鼻子 绝对是他 他没有投降

而对于本·拉登,也绝不只是一个“恐怖分子”。
圣人?疯子?还是,一个被利用了十年的符号?
01 “乘客不希望93号航班成为武器”
一个提问:
“911事件”,一共有多少架民航客机被恐怖袭击分子劫持?
在大多人的印象中,似乎是两架,先后撞击了美国纽约的“双子塔”。
可实际上呢?
一共是四架。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悲剧发生的那一天。
2001年9月11日上午8点46分。
第一架被劫持的客机(11号航班),撞向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北塔)。
17分钟之后,9点03分。
第二架被劫持的客机(175号航班),撞上世界贸易中心二号楼(南塔)。


高楼崩裂,浓烟滚滚。
人们震惊、恐惧、慌乱,与悲伤。
这一切就像一场噩梦,所有人都尖叫着想逃离。
然而,噩梦还在蔓延。
9点37分,华盛顿,第三架被劫持的客机出现。
77号航班,它高速冲向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
一个被视为“堡垒”的地方,瞬间变成人间地狱。

被劫持的客机,成为恐怖分子进行自杀式袭击的炸弹。
航空管理局立马叫停航班起飞,所有空中交通都暂停。
但是,有一架客机下落不明。
直到电话铃响起——
93号航班被劫持了,飞机上有炸弹。

02 “领导力的一半是靠演戏”
这部纪录片的受访者,几乎都是政府核心部门的工作人员。
他们是距离国家权力最近的一批人。
甚至,他们就是权利游戏中的执棋人。
所以,这部纪录片不仅打开了近距离观察一场军事行动的大门。
它也打开了一扇透视政治权力的大门,折射出政坛光谱上的五光十色。
良心者的自责与反思。
他们把问题,抛向了自己。
在任职期间没能阻止发生的袭击 你就不可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 所以你会忍不住质问自己 质问自己很多问题

掌权者的跳脚与愤怒。
他们将枪口,对准了别人。
2001年9月15日,“911事件”发生的四天后,小布什总统召开战争内阁会议。
在会上,小布什怒不可遏,频频施压。
面对国务院的外交建议,他一票否决:
去他妈的外交 我们要开战了

问题是——
打多久?
打哪里?
怎么打?
所有理应从长计议的问题,都被上头的愤怒简化成一个字:打。
还要不计一切、速战速决、狠狠地打。
当国防部称,起码六个月才能入侵阿富汗、打走庇护本·拉登的塔利班时。
小布什不置可否,沉默不语。
接下来,登场的——
野心家的狂妄与冷酷。
他将危机当作向上爬的藤蔓。
科弗·布莱克,CIA反恐中心的时任负责人。
一个没有资格上桌、只能坐在墙边椅子上、离内阁还有7个席位的中级官员。
他将要上桌“吃饭”,抢尽内阁的风头,将国防部压在下风。
如何做到?
对着镜头,布莱克分享自己的从政技巧:
领导力的一半是靠演戏

布莱克的show time——
他将椅子往桌边挪近,把胳膊肘支在桌子上,直视着小布什的眼睛,盯着看了五秒钟。
然后缓缓开口,话不多,但够狠:
总统先生 如果你让我来处理 六周内 我就能让苍蝇在他们的眼球上爬

小布什大喜过望,一拍大腿:
这就是我想要的 交给你全权负责了

布莱克全权负责的结果,大众有目共睹——
本·拉登没有在六周内被解决,还消失在美军的眼皮子底下,事态再一次进入困局。
但是,布莱克的“从政技巧”,依旧灵验生效。
2001年9月20日,小布什向全民发表讲话:
今晚 我们的国家被危险唤醒 被召唤去捍卫自由 无论是我们将敌人带到正义面前 还是将正义送到敌人面前 正义都必将得到伸张

掷地有声。
掌声雷动。
美国总统以一副正义卫士的模样,似乎是迫不得已地发起一场紧急自卫战。
可他的战争算盘,到底密谋了多久,什么时候打响?
大众的愤慨,是不是成为了政客汲汲营营的垫脚石?
总统显然 一直为国家发生战争做准备

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
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吹响了战争的号角,打阿富汗、打伊拉克、潜入巴基斯坦……
打着“反恐”的名义,摆出捍卫正义的姿态。
美国向外界传出的录像,是阿富汗当地百姓的欢欣鼓舞、感恩戴德。

美国得意洋洋,满脸拯救者的样子。
赶走塔利班,这固然是一件称得上“正义”的事情。
要警惕的是,“正义”并非是万能药。
正义也在催生邪恶,滋养屠杀,隐瞒真相。
事情的另一面——
无数阿富汗平民死于美国所谓的“精准打击”下。
他们的痛苦与惨叫、哀求与绝望、鲜血与死亡。
在媒体报道中毫无踪影。

本·拉登、基地组织、塔利班要为“911事件”负责。
又有谁会为这些平民无处可归的亡灵感到抱歉呢?
当时的一项民意调查。
-即使无辜者遇害 美国也应该继续报复吗? -是的 支持率66%

当所有的情绪只容得下愤怒。
当所有的解决手段只容得下杀戮。
“正义卫士”和“恐怖主义”的界线,到底在哪里?
或许,没有界线。
只有,谁能抢到发言权。
我们一定要打败那些恶人 我们必须围捕他们 将他们绳之以法 这正是我们在阿富汗要做的事

03 “但我担心本·拉登可能赢得了战争”
2011年5月2日凌晨,“911事件”发生的10年后。
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国海军海豹六队击毙,随后在北阿拉伯海域被美军海葬。
他的尸体被装进裹尸布,缓缓滑入海里。
这才有了那张著名的照片,奥巴马和白宫官员在狭小的房间里,观看行动路线。

长达十年的缉凶行动,取得了成功。
美国政府向国民、向世界宣告胜利。


全国人民都沸腾了。
激动、喜悦、骄傲、松一口气……
还有,担忧。
一位CIA的官员直言:
但我担心本·拉登可能赢得了战争 我认为本·拉登削弱了美国

巨大的经济代价。
数万亿美元打水漂了。

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
将一个个年轻的生命,送上战场……
留给他们的,不仅有肉身上的死亡与伤痛。
还有精神上的孤独与枯萎。
美国内部的人心,走向分歧与分裂。
人们压根就不在乎我们在这里怎么样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