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字辈》是一部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79年制作并发行的抒情喜剧电影。这部电影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发生在基层单位的故事,通过这些小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影片中几个以小见大的故事如下:
1. "“小字辈”的诞生":故事围绕着一位名叫小字辈的年轻干部展开,他因字迹潦草而被戏称为“小字辈”。这个称呼虽然带有贬义,但小字辈却在工作中不断努力,最终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尊重。
2. "“小发明”的故事":一位普通的工人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这个小发明不仅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还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3. "“小账本”的启示":一位会计通过仔细核对账目,发现了一些财务问题。他并没有隐瞒,而是如实上报,最终帮助企业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4. "“小家庭”的温暖":影片中还有一个小家庭的故事,家庭成员之间虽然有小摩擦,但最终都能够相互理解、包容,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这些故事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它们告诉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同时,这些故事也传递了正能量,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向上。
电影《小字辈》是1979年由执导过经典电影《五朵金花》的著名导演王家乙指导拍摄的一部抒情喜剧,影片通过公交车上的几位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歌颂了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积极为四化做出贡献,并建立真正的爱情的故事。片中,售票员小青态度热情、尊老携幼,深得乘客称赞;而小黄正与之相反,借囗嗓子疼,站名也不报,乘客对他意见很大;饮食店职工小葛热衷发明,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技术,自己出资搞技术革新;驾驶员小洪则对交警小白老让她吃红灯有一肚子怨言。

几位小青年的性格各异,但也正代表了当时年轻人几种典型的性格。到底应该怎样度过青春?影片通过对几位“小字辈”工作、生活、友情、爱情的描写以及影片中几个以小见大的故事告诉了大家。过于计较个人得失而懒于付出努力的人内心一定是苦恼的,而只有不甘平庸、积极努力地献出自己的力量,才能得到社会对自己的认可,得到最充实的快乐。

影片《小字辈》还有这样几段幕后花絮非常有趣:扮演饮食店职工小葛的王伟平没有做过烧饼,为了体会角色的感受,他深入生活,掌握了做烧饼的一整套动作。而编剧斯民三等人先在先进单位19路、20路车队采访,又用半个多月跑了十几个车队,与司乘人员深入交谈,各人都记了整整一本素材笔记,全是司乘人员的好人好事。他们用了一周把自己搜集的素材写成了一部电视剧和两篇短篇小说。但是,这些作品被认为缺少时代特点。于是,他们再次下车队体验生活 ,第二次体验生活时,他们目睹了先进售票员小陈是如何研究乘客心理为乘客服务的,从中受到启发,决定从一般的好人好事中摆脱出来,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人物身上,构思了一个不同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具有七十年代特点的青年售票员形象——小青。

学术期刊《电影评介》曾发表文章评价该片说:“所以它能在观众中,尤其是青年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也就是这部影片特有的深刻的现实意义。该片的许多典型细节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影片中写了许多平平常常的事情,看起来很‘小’,但经过导演精心的艺术处理,使我们从‘小’中看到了‘大’。比如片中两次‘吃冰棍’的情节,含义各不相同,都为刻划人物、展示人物的思想活动发挥了特有的作用。小葛啃烧饼、吃黑嘴巴,小青欲笑不能等一系列情节,则生动地表现了小葛埋头苦干的精神和一心为‘四化’的崇高品德,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能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这部影片中关于平凡劳动者责任的演绎和表达格外值得推崇,片中通过以小葛为代表的基层劳动者的责任感与担当感来感召人们的劳动热情,他们职业普通甚至备受歧视,却迎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真正凸显了“小”字辈也能有“大”作为的榜样带头作用。而这也正是老电影在新时代的映射,也是其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璐
编辑:马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