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站在课桌上,白发老头们脚下,这部影片为何引人入胜?

《死亡诗社》是一部经典的美国电影,讲述了一群高中生在一位富有激情和理想的老师引导下,探索自我、追求自由和反抗束缚的故事。电影中站在课桌上,把白发老头们踩在脚下这一幕,实际上是对传统教育体制和权威的一种象征性反抗。
这一幕之所以让电影好看,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象征意义":这个动作象征着学生们对权威的挑战和对自由的渴望。它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展示了年轻人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2. "情感共鸣":这个场景让观众感受到了年轻人的勇敢和冲动,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3. "深化主题":这一幕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即鼓励年轻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被传统束缚。
4. "艺术表现":这一幕在电影中的表现手法独特,富有视觉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5. "引发思考":这一幕引发观众对教育体制、权威和自由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总之,站在课桌上,把白发老头们踩在脚下这一幕,是《死亡诗社》中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它使得电影更加好看,同时也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关内容:

《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选择与觉醒的电影。

国内的评分高达9.2,IMDB则为8.1,关于这部电影,国内外出奇的一致,那么《死亡诗社》究竟好在哪里?

《死亡诗社》先映入眼帘的自然是摄影,影片进行到十分钟左右时有三组镜头。

第一组是大笨钟铃声响起,第二组是湖边的飞鸟群起,密密麻麻地布满屏幕,第三组是楼梯间的旋转镜头,学生们开始摩拳擦掌地走向教室。

这三组镜头一出来,本片的基调也就定了下来。

是选择被驱赶着接受教条化的教育,每天两点一线,按时上下课,还是像群鸟一样,展翅高飞竞自由,天高任飞击长空。

由此电影真正开始,也引出了四个问题,我们的个性哪去了,我们的年轻哪去了,我们的勇气哪去了,父母、老师一定是错的吗?

我们的个性哪去了?

片中基廷老师验证过一个盲从的观点,那就是几个人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走路,有人快、有人慢,形态各异。

可一旦有人在旁边打拍子或喊口号,所有人的步伐就会在不经意间变一致,他们为什么会盲从。

龙文章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做过解答。

虞啸卿的精锐们在听到虞啸卿阵亡的消息后全作鸟兽散,像一盘散沙一样在禅达乱冲乱撞。

龙文章让炮灰团赶他们回前线杀敌,有人出言嘲讽,龙文章一枪打死了他以儆效尤,因为一个能带走十个,十个能带走一百个。

这些人都是只知安逸,没有主见的跟随者,虞啸卿在时,他们是有样学样的王师,虞啸卿不在时,他们是一击即溃的败军,他们从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只懂得顺从。

在《死亡诗社》中也是一样。

父亲不出现时,尼尔是个活泼开朗、自由不羁的少年,追求自己喜欢的戏剧,鼓励同寝室的舍友,跟老师解放思想。

然而父亲一现身,尼尔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了,本来口若悬河立马哑口无言,只会根据父亲的安排按部就班,因为他的父亲从来没有与他有过平视的交流。

尼尔仅有两次为自己的个性,一次是趁父亲出差,偷偷参加戏剧表演。

一次是拒绝再熬十年才有自由,在父母熟睡后饮弹自尽,最终他摆脱了环境的潜移默化,父亲的权威逼迫,可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但个性不等于无知,也不等于反对一切。

如查理在学校期刊招募女生的举动,在校长讲话时的恶作剧就被基廷批评,无底线的并不是特立独行,而是哗众取宠。

我们的年轻哪去了?

上一辈人似乎自带权威,孩子们跟他们讨论,为自己辩解,都会被称作忤逆、叛逆、顶嘴、犟嘴,不孝顺。

他们很难接受孩子们在某方面的认知超过他们,总以年龄大,经历多为依托,认为自己就应该高孩子一等,比他们看得远,不肯承认自己的不足,也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这种随着年龄而增长的优越感,让中年人失去了年轻的冲劲与包容。

他们觉得孩子还是个孩子,不会懂得太多,从而把老成的样子传给年轻人,让年轻人从来没有年轻过。

威尔顿学校的校长要求每一届的学生都活得一个样。

顺利毕业,升入大学,进入社会,当医生、律师、银行家,从不允许有人破坏这套规定。

死亡诗社代表了觉醒,代表了年轻的张杨、激情、自由与开放,而这与墨守陈规相悖,所以校长极力反对。

因为在他们这一辈人的认知中,觉醒是靡靡之音会腐蚀孩子的灵魂。

只有遵循他们所设定的未来走下去才是好青年,让他们复刻他们父母成年后的样子,没有他们自己年轻时的样子。

我们的勇气哪去了?

诗一定要按公式来评判好坏吗,权威与父母之命一定是好的吗?

托德不敢念诗,没自信,因为他从小到大都是千篇一律,就像他每年都会收到一模一样的生日礼物一样。

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他的一成不变害怕被改变,早已忘记勇气为何物,只知日复一日的沉默不语,不敢说出不喜欢。

片尾处,托德看到自己将要回到原来的样子,不想再软弱、胆怯的他,总算有了一次由自己主动发起的勇敢,没有被父母和老式教育再次同化。

父母、老师一定是错的吗?

每个父母都一样,望子成龙,他们用自己的半生证明了冒险不稳妥。

所以才会拼命工作,节衣缩食让孩子们有稳定的工作,即使这样做会抹杀掉他们的兴趣与个性。

可父母往往都忘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勤勤恳恳了一辈子,到头来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但他们却让孩子们按照他们设想的未来走下去,这样的人生建议真的可取吗?

可又有多少人有试错的底气与资本,大多人青春疯狂后结果是《站台》里的崔明亮,而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大院子弟。

没有人家的权贵,没见过大千世界,为了生活到处奔波,可这能怨怪父母没有给自己富足的生活吗?这才是平常日子里的绝望。

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但不能一直带着你走出绝望。

他们嚷几声能叫醒那几个人,就绝不能说他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他们像那些来过的人,为许多在大海中航行的人找到了灯塔,船只改变了航向。

可另一群人固执地砸毁了灯塔,强行让船只回到原来的航线,但孩子们曾见过光明,又怎会习惯黑暗,又怎会昧着良心,违背做人准则。

Oh ,Captain,My Captain,我们知道什么是对,我们已会驾驶船只,所以我们站在课桌上,把白发老头们踩在脚下,我们觉醒了就不会再沉睡了。

发布于 2025-07-06 16:24
收藏
1
上一篇:死亡诗社,揭开诗与死的奥秘——一部名不符实却深藏智慧的佳作 下一篇:死亡诗社雪夜悲剧少年,揭示中国家庭沉痛的痛楚